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9 题号:11492359
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谋体联话不

材料一 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部分)


——摘编自【英】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经济风暴的另一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的自卫措施都采取了诸如较高的关税、更严格的进口限制、结算协定、货币管制条例和双边贸易协定之类的形式。这些措施必然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的自卫措施"“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的史实依据。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到1920年有5020万人居住在2722个城市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9%。

——摘自杨荣《工业革命对美国城市化的妨碍》


(1)依照材料一,概括促进美国城市化迅速进展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推动城市化进展的?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的突出特征是大都市郊区化,城市呈网络状向外扩展,人口密度较低。这尽管给人们带来较大的生活空间,但这种“以汽车追房子”的美国城市化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基础设施投入大量增加、公共交通组织成本上升、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费大福增加,工作、生活成本提高等。后来不得不进行城市改造和环境治理,为此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

——《美国城市化模式不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材料三 【新华网北京7月27日电】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27日说,“7·21”特大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异常深刻,在灾害面前,我们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治理都暴露出许多问题。他说:“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永久铭记那个教训,不断地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的规划建设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加以人为本,并确保如此的灾难不再重现。”


(2)依照材料二并结合“‘7·21’特大自然灾害”,思考当今中国城市化与美国城市化存在着哪些相似的问题?
(3)“‘7·21’特大自然灾害”和美国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有何启发?
2019-11-26更新 | 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举行,加快了伦敦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表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扩展,世界各地城市化进程日益明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为单位)

材料二 工业生产的上升(以1913年为100%)
国别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100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100

材料三 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克。……相形之下,中产阶级买得起较好的住房和食物,……能使自己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社会顶层,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伦敦、纽约、上海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三地城市化的进程、程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纽约、上海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所反映的状况?
(3)材料三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2016-11-21更新 | 2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时移世易,大国兴衰,各领风骚数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将1350—1650的300年时间,视为“漫长的16世纪”。这一长时段的划分,就是为了对应当时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明朝中国(1368—1644)在世界史上的辉煌地位。与此相对应,社会史学家阿瑞吉(GiovanniArrighi)则提出了另一个长时段的分期概念——“漫长的19世纪”(1650—1915)它标志着中国与欧洲之经济社会开始走向分道扬镳的道路,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亚洲的形象在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叙述中”的全面贬值

——据韩毓海《重新思考19世纪》

材料二   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18世纪法国部分启蒙思想家)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据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   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

——据王湘穗《博弈式共生的中美关系》


请回答:
(1)推断材料一中布罗代尔和阿瑞吉对长时段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2)指出材料二中的“他们”对中国的形象认知,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他们”得出这种认知的原因。
(3)材料三中荷兰、英国、美国确立各自的“漫长世纪”有哪些共同因素?你是否同意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了终结阶段?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020-05-13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