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 题号:11690736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礼仪之邦”之称。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唐代服饰,尤其是唐代女性的服饰更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男装女子


戴胡帽穿胡服的女子


穿半臂长裙披帛的女子


穿广袖高腰裙的女子


材料二   女皇武则天的主政极大的促进了女权主义的兴起,女性自我表现意识增强。唐代前期妇女发明了一种“间色裙”,多种色彩相间,对比强烈,往往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看起来活泼大方。

——摘编自沐牧《唐代前期妇女服饰开放风格研究》

材料三   唐代流行的服饰图案精美繁复,造型多变。其中最为著名的图样有唐卷草、宝相花、联珠团窠纹等。唐卷草经过古希腊的改良后随着佛教东入,宝相花造型是受到佛教的莲花的启迪而成,联珠团窠纹深受西域波斯文化的影响。……唐代儒学地位日渐衰微,封建礼教日益松弛,对女性的束缚大大减轻,再加之受西域文化的冲击,女性服饰中出现了U型领、桃心领和翻领,较之传统的圆领更能拉长女性的颈部线条,衬托出女性的温润可爱。

——摘编自《民族融合视野下的唐代女性服饰变化》

材料四   唐代发明了纬线提花织锦技术,发展了齐针、俄针等平绣的技法,夹撷、蜡染、绞撷、凸版印花、彩色套版印花等染色技术也较为流行。

——摘编自刘文娜《唐代妇女服饰研究》

材料五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英)威尔斯《世界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唐代女性服饰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唐代女性服饰特点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唐朝为例说明服饰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唐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足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盘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020-08-28更新 | 16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唐朝常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中外交往空前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关于唐朝时期中外频繁交往的影响,有以下两种角度可供讨论:①七至十五世纪是亚洲封建制度发展和成熟时期,东方的朝鲜和日本与中国地域相邻,且长期以来相互交往频繁,所以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颇受中国影响,尤其是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初表现得最为明显。②与西汉对外交往以商品交流为主不同,唐朝对外交往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规模、频度惊人,外部世界的丰富文化深刻地渗透进唐朝人的日常生活,异域多彩的文化与唐朝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根据王斯德《世界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被西方学者誉为“世界性的帝国”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依据所学说明唐朝对朝鲜、日本的影响。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分析外部文化对唐朝的深刻影响(政治、生活、宗教、文化各举一例)。(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020-06-09更新 | 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氏(唐朝皇室)起自西陲,历事周(北周)隋,一切文物不问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而波罗球之盛行唐代,太宗即与有力焉。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而玄宗以声色犬马为羁縻诸王之策,重以番将大盛,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摘编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隋唐时期,随着中西贸易的繁荣,一批批的西域、阿拉伯、波斯和罗马(东罗马帝国)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丰富的物产如玻璃、药材、棉花、象牙、香料、珠宝和植物、畜产品等随之传入中国,异域的宗教、文化艺术也浪潮般地涌来。这一切使唐人终于认识到大秦、波.斯、阿拉伯和天竺的文明与大唐文明一起构成了多元的世界文明。

——摘编自李明伟《丝绸之路与唐诗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前中期长安社会的风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一风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外交往的意义。
2022-10-11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