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8 题号:11714178
政治制度应因时变革,其演进影响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以三公九卿为辅弼,以郡县制为基础,以庞大的官僚体制为手段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套制度,将三代以来之历史走向最终确定下来,并为历代所仿效。中间虽经离乱分合,但建立并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究未变。……从秦汉至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历代相资借鉴,不断调整专制机制……逐渐来完善自身,以期消除隐患,以免重蹈前车之覆辙,以图江山永固,国祚久享。

——摘编自吕喜林《试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以后政治制度演进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辛亥革命为例,围绕“制度变迁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中华民族在治国理政上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渊源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和理念,在秦汉以后转化为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既反映了先秦以来历史文化传承的某些因素,更深刻体现了战国以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上的政治诉求。我国历史上秦汉唐宋元明清所创造的文明高峰,都与这一治理体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可分割。中华民族之所以产生并长期凝聚不散,也是这一治理体系延续不断的结果。

——卜宪群《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材料二   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制衡机制。我国历史上的权力制衡思想和实践体现出中国特色,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君权制衡。各项重要决策的处理,呈现出一定的“集议”特色,构成制衡君权的某种制度程序。第二,地方权力制衡。……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既职责明确、考核严格,又采取行政、军事与监察三者权力分离,以制衡地方官吏权力的扩张,同时还以不断增加行政层级的形式,遏止地方权重倾向。第三,官僚权力制衡。……从中央到地方,对各级官吏的权力划分,行政问责、考核、审计、监督监察上,规范日益细密,以防止权力滥用。

——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原因,并概括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例,就“权力制衡与国家治理”的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0-11-21更新 | 3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近代中国在抵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格……总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   

     ——摘编自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材料二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 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

——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形成的历史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重要的政治、经济举措。
2020-11-21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游侠兴起于战国。西汉初年,游侠势力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驰鹜于阁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如出身游侠世家的郭解,藏匿亡命之徒,勾结地方官,帮助他人逃避徭役,形成私人集团,出入乡里,“人皆避之”。汉武帝时,将各地豪富、豪侠迁徙到茂陵,郭解也被迁徙,后因牵涉杀人被处死。自郭解后,郭氏后代再未出现游侠,反而有郭梵、郭伋等历任高官。很多游侠转而习儒,如朱云拜师学习《易》《论语》,因精通儒学而被任为博士,担任县令,后隐居乡里,教授学生。西汉中期以后,仍有游侠存在,但“虽为侠而恂怕(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

——据《史记》《汉书》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游侠转变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游侠转变的原因。
2021-01-24更新 | 7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