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139 题号:1175047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观十,女观六,波斯寺二,胡袄祠四。

——宋敏求《长安志》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上图说明唐朝的什么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佛教的社会影响

史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史料二   唐代文化的发展如同由百川分流汇为汪洋大海。朝廷经常举行的儒释道三教讲论就是典型例证。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奠定了讲论的思想基础。活动由皇帝担任主持人,与会者为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辩论地点在国子监或内殿,时间多定于朝廷重大节日。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唐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唐后期,讲论发生了变化,思想交锋和学术交流不再是主要目的。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三教讲论的现象进行评析。
2022-10-01更新 | 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神情。

——据《中新网》等整理

史料二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阶层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世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摘编自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


【探究】
(1)史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2023-09-09更新 | 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末迄魏晋,经学衰微,“章句渐疏”,士人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益衰”。魏晋之世,玄学流行。玄学把儒家传统的性命原则、理想人格等与道家思想结合起来,终于使儒学与它的“王道”理想相背离,使儒学成为“外王”之道而非“内圣”之学,儒学陷入困境。东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倡兴势头猛起并足以与儒学相抗衡,进而形成儒释道并存纷争的社会思想格局。在三教纷争中,儒学虽然努力保持自己的传统品格和人文精神,但思想发展的规律仍使儒释道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融合起来,儒学从此开始了在纷争中求生存,在融合中求发展的曲折过程。这种情况从东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隋唐。到唐中后期,韩愈、李翱等人虽公开打出排佛扬儒的旗帜,但对佛、道的吸收溶化,依然清晰可见。不过,韩、李的努力,毕竟是在儒学低落数百年后的一次真正意义的儒学传统精神的复兴。总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儒学,由于经过了如此曲折发展的过程,因而成为上承两汉儒学、下启宋明新儒学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正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特殊条件下的曲折发展,儒学才能以新的姿态再度振兴于宋元明历朝。

——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界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三教合流的影响。
2024-02-10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