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75 题号:11956638
货币制度对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大国兴替的催化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以下是各国使用金本位的时间。

国家时间国家时间
英国1816年德国1871年
法国事实上在1873年美国事实上在1873年
日本1897年埃及1885年

材料二   一战爆发后,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换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一战后,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被削弱,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冲击下,各国纷纷实行不兑换货币制度。1931年9月,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随之大幅度贬值,触发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货币贬值浪潮。……美国随后宣布一次性提高进口关税30%,其他国家随即竞相报复。……世界货币体系的变革往往带来货币的竞争性和集体性贬值,打乱原有体系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增长和物价预期。

——摘编自胡斌《“被妖魔化”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   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各国纷纷使用金本位的原因。
(2)据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英国放弃金本位制引发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并概括该体系解体的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发生在宋代的结构性社会变迁,使城市中诞生了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宋朝政府自觉负起了向贫民提供福利救济的责任,逐渐建立了完备的社会救济体系。

宋政府按照居民的家庭财产多寡,将全国人口划分为不同户等,作为国家划定救济对象的参考标准。宋朝也开始出现了接近现代意义的“贫困线”概念:凡田产20亩以下或者产业50贯以下的家庭,即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贫民”。

宋朝的贫民救济主要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宋神宗熙宁十年施行的“惠养乞丐法”(凡贫困人口,均纳入乞丐范围),一是宋哲宗元符元年颁行的“居养法”。简单地说,“惠养乞丐法”指由政府给贫民发放米钱;“居养法”则指由国家福利机构收留无处栖身的贫民。这两种救济都是定时的、制度化的。此外,还有临时性、赈灾性的救济,这类临时性救济虽然是不定时的,但也常年有之。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

材料二   英国从都铎王朝(1485―1603年)开始,流民和贫困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政府对救济问题的干预加强。都铎君主在济贫问题上采取了两分法态度:一是国家对没有工作能力的群体承担责任,二是严厉惩罚不愿工作的“懒汉”。1601年的济贫法将济贫措施分为三类:第一,没有劳动能力的穷人由国家提供救济;第二,有工作能力者接受救济须接受政府强制性的工作安排;第三,有工作能力而拒绝工作者接受济贫院的院内救济。该法虽是全国性的立法,但赋予地方相当大的权利,每个教区由监督官管理救济事务,监督官由地方任命。

到18世纪后期,这种以教区为基础的济贫方式已不足以应对社会失业与贫困问题。保证人们的最低收入被视为社会责任,它意味着制定最低工作收入制度,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养老金及疾病救济,而现有的济贫制度无法满足需求。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思潮开始蔓延,工人们反对现有的济贫法,因为院内救济将破坏家庭关系并使被救济者失去人身自由,而即便是院外救济也使人失去尊严。于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逐步在英国创立,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刘成、奚慧玲《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政府济贫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确立的原因并说明中英济贫的主要区别。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政府济贫的意义。
2019-03-10更新 | 1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约180048%52%
法国(1851年)约360075%25%

材料二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半殖民地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端的,处处打上了侵略的络印。……在城市建设方面,清政府官员落后无为。历届反动政府与帝国主义一道视城市经济为其钱袋,(垄断和控制资源),暴敛勒索,城中贫民窟、棚铺区随处可见。……(外资控制下),民资萎缩,始终没能成为城市化的主导力量。到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为79.9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6%,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摘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中国近代城市化概况(组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企业 甲午战前:外资103家、资金2600余万;民资100家、资金200万;洋务44家、资金2000万
1912-1920年,新登记工矿418家;1939年,全国核准登记工厂3849家(不含日占东北)
城区面积 上海:开埠前不足千亩,外滩是芦苇丛生,1914年,仅租界区占地近5万亩,外滩成十里洋场
武汉三镇:1861年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1911年达到约60平方公里
唐山、青岛:随着开平煤矿,唐胥铁路,胶济铁路修建,从小村庄、小渔港发展成为城市
城市人口 上海:1910年,118.6万(其中产业工人14-15万),抗战前夕500万
重庆:1895年前不足10万,20世纪初30万,1936年50万
武汉:1861年30万,1914年80余万,1934年128.5万
农村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科技推广(北京政府时期全国有农业实验场2560余个)、机械化生产局部应用。
城乡居民吃穿用行:开埠前吃米面、满汉全席,穿土布衣服,用手工生产,乘轿或步行;开埠后喝洋酒吃西餐、穿西服旗袍、用洋货卖洋货、坐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成为时尚
城市发育通商口岸逐步发育为新城市;轮渡港口、公路枢纽、工矿基地、商贸中心发展成为新城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成为小城镇。

(l)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英法两国城市化程度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成因。

2017-11-16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历史展览是向民众普及历史知识,实现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某校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面对公众举办了一次历史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展览一:东西方科技



牛耕

蒸汽机

清朝战船

英国战船

(1)观察以上两组中外对比图片你有哪些认识?有观众认为,上述图片展示中,最先进最核心的技术是蒸汽机,它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结合所学,请你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该观点为中心为蒸汽机写一段解说词。

展览二: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   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请指出展览二中两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及本质区别。你认为中国的新思想不能像欧洲的思想潮流那样对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展览三   中外名画欣赏



《清明上河图》

《蒙娜丽莎》

(3)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鉴赏的基本要求,请你欣赏展览三中两幅名画,为其中一幅撰写作品简介。(内容必须包括:作者、艺术风格或流派、时代特征)
2020-12-04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