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213704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利——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意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封建主义加上危亡局势不可能给自由主义以和平和渐进的稳步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根本解决”的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却又挤压了启蒙运动和自由理想,而是封建主义乘机复活,这使许多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却又笼罩在“根本解决”了的帷幕下被视而不见。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出现“双重变奏”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奏”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另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三   “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虽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进入中国的各种文化思想中能脱颖而出,“扎根于中国社会”的主要原因。
2017-10-30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时期的教育?这种状况什么时候被打破?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主张,汉武帝采纳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材料三、1949—2016年的新中国教育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2019-04-13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商鞅是法家进化论思想的第一个系统阐述者。在驳斥守旧贵族的言论中,商鞅以社会进化的思想为基础来证立自身的变法主张。商鞅说:“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荨官。”商鞅明确划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世、中世和下世”维系社会秩序的手段应该有所变化。

——摘编自魏治勋《先秦法家进化论及其近现代影响》

材料二   赫胥黎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然而人类社会却不可以完全遵从“丛林法则”,而应依赖伦理原则“以物不竞为的”.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过程中,一方面同意自然有难以抗拒的力量,另一方面则认为“人治可以对抗天行”,并最终得出了“自强保种”的结论。“自强保种”成为《天演论》的最根本意义,并在20世纪初引发了可谓举国疯狂的阅读潮流。

——摘编自黄克武《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提出社会进化思想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社会进化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2020-10-01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