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122305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洋务思想是指在朝的洋务派官员和在野的早期维新派人士共同参与、上下呼应的一种向西方学习、谋求强国御辱之道的社会思潮。它发端于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家,也由于洋务运动的破产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19世纪中期,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清朝统治面临严峻的危机。面对内忧外患、上下交困的局面,地主阶级代表人物萌发了在不改变清朝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以增强清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的想法。洋务派官僚认为当时"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成为其核心主张。

——摘编自何继龄《洋务思想双重性的历史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洋务思想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2023-01-04更新 | 2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文化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中西方政治体制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材料三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今天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今天中国对西方了解”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0-03-04更新 | 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
(2)分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原因。
(3)“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3-03-29更新 | 3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