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疆域的奠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 题号:1253964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 “富国强民” 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班沉圆统一的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我们认为 18世纪中叶以后至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中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三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面对广阔的疆域秦朝是如何管辖的?
(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的同时又有贯通其中的历史文化脉系和文化认同。

材料一   所谓“大一统”观念,就是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战国时还未实现大一统,但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集权专制治理,并借用周代许多“设官分职”的成法制定出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认识到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各自都有其居、住、吃、穿、用使用器物的特点,这是不同的经济、文化、习俗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摘编自《礼记》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雍正年间雍正帝对前代贬低夷狄不以为然,认为“蒙古及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乃中国臣民之大幸”;在西南先后改东川、乌蒙、镇雄土府为府、州,设流官并派兵镇守;青海蒙古正式编旗,共置蒙古28旗,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乾隆年间颁布《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

——据《中国大通史·清(1644—1840)》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治理民族事务的新举措。

材料三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精神武器是立足于民族国家的“主权”认同。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利权意识”,如收回路矿权利运动。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在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摘编自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材料四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党在早期工作中就比较关注民族问题。早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固原地区(今宁夏)时,就制定了严格纪律,要求尊重当地回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宣传民族平等,受到回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播下了革命火种。1936年10月陕甘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我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权。写下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尝试。

——摘编自郑彦卿《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就与经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思想基础,并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落实民族政策的意义。
2023-12-14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均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材料一


   

材料二   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特点,元朝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四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何时都对推动民族友好团结、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边疆治理更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如何顺利实施的问题, 因而不能不认真反思和总结历代王朝的治边经验,从更广阔的时空范围来审视或讨论我们今天的边疆治理工作。 中华民族与文化共同体势态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无论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 动交往。

——摘编自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疆域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加强疆域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新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如何有效的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所遇到的问题并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边疆建设对今天边疆治理的启示。
2023-01-12更新 | 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时期)中央王朝的治藏方针往往通过西藏地方政权来贯彻,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极易导致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得不到贯彻或达不到预期效果。1717年准噶尔部突袭拉萨,虽然最终被清军击败,但其势力始终威胁西藏。西藏地方政权内部也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雍正皇帝因此决定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办理前后藏一切事务。1791年廓尔喀入侵西藏,驻藏大臣一方面向清廷奏呈战争情况,另一方面协调西藏地方与进剿清军的关系,督办粮饷。战争结束后,驻藏大臣又协助制定《藏内善后章程》(经清王朝批准后颁布实施),并劝导西藏地方政权减免赋税,请求中央王朝赈恤。当西藏发生疫情时,驻藏大臣又下令建房安置,捐款购买药品等安抚民众。此外,驻藏大臣还协同达赖喇嘛等处理一般事务,并经常协调西藏地方各种势力之间的关系,化解各种矛盾。

——摘编自陈柏萍《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19599月,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先后作出《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决议》《西藏地区减租减息实施细则》《关于西藏地区土地改革的实施办法》等重大决议部署。百万农奴和奴隶从封建农奴制度的枷锁中被解放出来,获得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获得现代意义上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基本公民权利。19659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宣告西藏自治区成立。

——摘编自余志坤《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的背景及其职责,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政治前提,并分析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新中国治理西藏的相似之处,以及政府进行地方治理时应考虑的因素。
2023-08-28更新 | 1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