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两汉的文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25 题号:1288587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蹴鞠起源于战国,汉代时逐渐兴盛并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由于蹴鞠的对抗性强,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像打仗一样,汉代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在军队中广泛开展,直接对抗分队比赛。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的圆形球壳。赛场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节日时有很多女子以踢球为乐,家庭之间也时常举行几个人的小比赛。宋代时,出现很多蹴鞠团体组织,踢球艺人还组织了博纳养生杯比赛。民间体育活动参与人数逐渐增多,在运动理念上推崇和谐、适度。

——摘编自宋兆麟《蹴鞠:中国古代的足球》

材料二   据说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常年与海洋打交道的古希腊城邦人民拥有很强的冒险拼搏、强者为尊的精神,追求自由和人性的解放。城邦之间的战争需要士兵有强壮的身体,而体育是培养强壮战士最有效的手段。古希腊盛行拳击、角力、赛跑、射箭、投枪、掷石饼和战车赛等竞技活动,有严格的比赛规则,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要求是成年男性公民。斯巴达公民都要接受政府规定的军事体育训练,七岁时就要前往寄宿制学校进行训练。古希腊不仅重视体育的发展而且重视音乐、文学、修辞学、哲学、逻辑学等的教育,旨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摘编自(法)瓦诺耶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到唐宋时期蹴鞠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的蹴鞠运动和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同。
【知识点】 两汉的文化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史公曰: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己。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微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微贵,贵之微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本性, 交换倾向出于自利的动机,并且引发了分工。我们不能借着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善行而获得晚餐,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且必然会使他青睐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这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据亚当·斯密《国富论》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和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两人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历史价值。
2021-04-12更新 | 2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材料二   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思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材料三   “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要: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07-05更新 | 2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之际,萧何在刘邦攻入咸阳时,“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掌握山川险要,物产分布,经济虚实,郡县户籍的数字等,因而在楚汉战争中圆满地完成了输送士卒、粮饷的任务。由于各朝各代都有这种以地图为工具的做法,故制图学的作用重大,从而使得各代都有一些名臣钻研制图学。

——摘编自丁海斌、汪广东《论“官科技”及其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093年,苏轼上奏道:“臣所忧者,文书积于高丽而流于契丹,使敌人周知山川险要、边防利害,为患至大。”

——摘编自《苏轼文集》

材料三   宋代地图制作空前繁荣。在宋代著名的地图制作者中,有钦命的主管国家某一部门的大臣,如编绘了《守令图》的沈括,地方行政长官和战区军事将领也成为区域地图测绘的主体,甚至一些士人也绘制了一批览胜路线图。

——摘编自王树连《宋代地图缘何空前繁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方重视制图技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图制作空前繁荣的原因,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突出特征。
2024-03-28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