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 宋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特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4 题号:1301196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欧城市数量在1100年至1300年间增加了10倍。城市非常需要劳动力,其以各种方式和封建领主争夺农民,甚至给农奴赎金来吸引他们流入城市,而农奴或佃农因谚语所说“城市空气使人自由”,也乐于改变生活方式。至1300年,西欧的旧庄园制已变为有名无实、苟延残喘的空虚骨架。……城市涌现了新兴市民阶级,在西欧中世纪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结为一体的条件下,这些市民阶级以赎买或武力方式从封建领主那里获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建立了有不同程度自自治权的城市共和国或自治市,成立由工商寡头、新贵族控制的独立政府,制定自己的宪章和行政管理制度。

——摘编自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西欧文明》

材料二   唐代至明清,江南地区有很多新城市兴起,在数量上和商业繁荣的程度上渐渐都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的苏州、南京、杭州、松江等城市的繁荣,不仅因为它们是该地区的政治中心,也因为这些城市的手工业(如纺织业等)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临近运河和长江沿岸的山东临清、济宁,江苏的淮安、杨州,湖北的汉口,江西的九江等地方成为附近货物的集散地……明朝和清朝在淮安、济宁、扬州等地驻扎有总督或巡抚这样的大官,对外贸易港口也派驻有专职的管理机构,如唐宋的市舶司等。

——摘编自郑昌淦《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明清城市的区别。并说明明清城市发展特征形成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自汉朝到唐朝,在今北京一带设置幽州,一直是中原政权东北边陲重镇。五代末至北宋时期,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横跨草原与东北,设置五京,改幽州为南京。辽朝将南京作为南向发展的基地,这里也成为辽朝最为繁盛之地,城高三丈,周围达三十六里。辽朝之后,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仍采用五京制度,南京一般又被称为燕京。金朝后期迁都燕京,使这里成为金朝后期的统治中心。元朝建立后,改燕京为大都,北京从此长期成为统一国家的都城。

——摘编自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三   北京城的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越分不开,自古就是一个交通枢纽。由这里循太行山东麓南行,可以到达中原各地。往东北行,可以远至松花江和辽河流域,西北又通到今内蒙古一带。还有一条北运河,它是通往长江下游的大运河的一部分。北京城不仅为交通枢纽,而且距我国北部游牧地区不远,所以这里很早就成为汉族与游牧部族之间文化、物资交流的处所,并且进而发展成为地区之间的经济都会和政治都会。

——摘编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京逐渐发展为统一国家都城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发展为统一国家都城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意义。
2022-06-29更新 | 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了城市职能也发生了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刘文帝时,王玄谟论及彭城形势“南界大淮,左右淮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自淮以西裹阳以北,经途三千,达于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

一一摘编自顾祖禹《论史方舆纪要二十九》

材料二   现在我们在城里见到的大街小巷的名称,有些在宋代就有了,都是以不同的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如杭州的西湖与主要市区有一个吴山,吴山境内有几十个庙,叫鲁班庙……每个庙的名字都意味着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地区也因此而闻名。

                                                                        一一摘编自吕振羽《中国历史讲稿》

材料三   清末民初的扬州,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批重要的现代脑力劳动者,形成了专门职业阶层,这是扬州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象征,包括教师、律师、医生、编辑、记者、作家等职业人员已有一定数量。当然,黄包车夫、挑水工、轿夫、船夫、女佣等在当时的职业中也占一定比例。

——摘编自朱煜《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城池所起的主要作用。
(2)材料二中宋代出现了很多“以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街道和寺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在宋代出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比较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指出扬州人口构成比例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2018-07-02更新 | 1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材料四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三,分析l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

2018-09-21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