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5 题号:13039919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三代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刑并用。到了战国,法治兴起,刑罚转变为法制,产生了严酷的秦律。汉代以后,王霸并用,礼法融合,逐步发展形成了“中华法系”。秦汉以来的法制,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法请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形成了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明清的法制体系,把中华法系推到了尽头,却缺乏向近代法制体系转化的内在机制。到了晚清,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通迫统治者对法律条文做了一些修改。但是,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独立化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一命题被提出,它要求的不仅仅是立法上的完善,不仅仅是工具性法治的进步,而是举国实行“法治”,经济基础给上层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说:“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我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1997,党中央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一一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法系”的特点,并简评中国古代法制体系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念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驿道不仅遍布中原地区,而且横贯欧亚,旁及中、西亚的察合台、伊利汗国。一度断绝的中西传统商道及中原北方民族贸易之路借此得以恢复。沿着商道东行的外国商人,来自君士坦丁堡、波兰、奥地利、俄国、威尼斯、热那亚、西亚、中亚等地。从欧洲到中国路途遥远,沿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险恶,他们能携带大批金银珠宝、药物、毛料等商品来到中国,得益于驿道。驿站的直接或间接帮助,使欧亚国际商队长途贩运活动再度兴盛。《马可波罗行记》《通商指南》《柏朗嘉宾蒙古行记》等对这一时期的中西交往做了大量记录和描述。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三卷)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驿道发挥的重要作用。围绕“元朝中西交往”这一探究主题,请补充除文献史料外其他类型的实物史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治理方面的进步之处。
2024-03-08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材料二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变化及作用,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0-09-04更新 | 11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制度创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古代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善的官僚制度,为中华帝国的数千年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组织基础。中国式官僚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皇权与官僚权力共存并用,当代学术界称之为“君主官僚制”。在君主官僚制中,官僚体制是依附于皇权统治基础之上的,皇权与官僚权力有着等次分明的主从关系。由于国家治理的规模,皇权的统辖权只能以官僚体制代为行使;官僚体制为皇权提供组织基础和治理工具的同时,也发展出一套等级有序、稳定运行的组织机制。这些官僚组织机制常常与皇权利益分离,正是在君主与官僚互为依赖又互为钳制的矛盾中,君主专制体制产生了活力。

——摘编自周雪光《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

材料二   “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宋人毕仲游对此评价说:“建隆编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圣:嘉祐编敕,复倍庆历,至于熙宁、元丰之敕,乃益增于嘉祐几千条,而引用此例以相附著者,至不可胜计。”宋仁宗天圣年间,开始设置详定编敕所,简称敕局,掌将历年所颁敕令统一整理,删编成册,使之成为正式法令。

——摘编自李敏昌《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御史弹劾、谏官言事常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御史制度是上对下的监察纠禁,谏官制度是下对上的匡正建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与专制皇权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时代风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
2021-11-18更新 | 3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