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其他人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13368035

材料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出生于湖南溆浦。1912,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转入周南女校。在这里,认识了蔡畅、蔡和森和毛泽东。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向警予,寓意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求学救国。1916,毕业后向警予回乡创办了男女兼收的新型学校溆浦女校,自治心、公共心为校训,重视新思想传播,尊重学生个性。1919年秋,向警予应蔡畅之约,去长沙筹备赴法勤工俭学,同时加入新民学会。留法期间,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积极参与建党工作。1922年初回国后,她认为在帝国主义、军阀高压之下,全体人民变成了奴隶,没有女权存在的余地,也就无女子教育的发展。她积极号、支持女学生投身于政治运动之中。空言无补,莫若实行”,她积极投身于发展女子教育的实践和妇女运动中。

——摘编自李国忠《警予女子教育思想述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向警予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向警予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向警予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贡献。
【知识点】 其他人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   李晟(727一792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李晟性强劲刚烈,善于骑射,喜欢读孙子兵书。十八岁从军,为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部下。他不但勇猛善战,而且敢于除暴安良,公正廉洁。据《金石萃编》录《李晟碑》所载,他客居武都时,有一不法豪首作乱,杀掠平民百姓,李晟见义勇为,“与所从十数驰而射之,殪其为魁者,余党遂遁,寇所虏获积如丘山”。李晟一无所取,“椎椎牛酾酒享士而去”。李晟对魏征能直言敢谏,尽忠朝廷非常敬佩,并把他作为自己的楷模,所以李晟做宰相时,皇上有所询问,必极言无隐,尽其忠心。李晟戎马一生,既勇敢善战,又能深谋远虑,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为平定朱混之乱,挽救唐朝的命运,保卫边防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晟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晟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0-06-03更新 | 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包世臣,字慎伯,乾隆四十年(1775年)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5岁启蒙读书,8岁便开始学做八股文。其时,清王朝吏治日益腐败,武备早已废弛,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面对如此的历史处境,包世臣深感帖括之业(指科举)无补于事,于是转而关心探究社会经济问题,早在1800年前后包世臣的经世思想即已形成并趋于成熟。就包世臣的经世思想来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批判旧学,摆脱汉学、宋学的束缚;二是强调学以致用,重视社会实践。有学者指出:包世臣对于嘉道时期“经世”学风的形成,是“上承亭林(指顾炎武),下开龚、魏,旁及阳湖派诸子的一个重要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包世臣经世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包世臣的经世思想。
2020-07-06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金学曾1593年就任福建巡抚。第二年,福建发生严重干旱,引发不同程度的动乱。后虽平定了动乱,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当邑庠生陈经纶将其父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从海外带回的番薯藤及种植方法献给金学曾,他“诚恐土性不合,所献薯藤,是否可种、可传”。后陈经纶在其家后门空地试栽成功,于是金学曾迅速通过政治手段,“所属郡如法栽种,岁大获,民赖之,名曰全薯”,从此使福建各地广为种植,秋收所获数倍谷食,对缓解粮食短缺,应对自然灾害等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学曾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番薯种植推广到全国各地。道光年间,当地人们在福州乌石山上兴修了一座祠庙——先薯祠,以纪念最初引进番薯的陈振龙和番薯的主要推广者金学曾。

——摘编自欧阳春林等《金学曾推进番薯在闽种植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番薯传入福建和在福建广泛种植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学曾推广番薯种植的意义。
2020-02-02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