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76 题号:1347324
从古代的农业,到近代的机器生产,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3)材料三中大量带“洋”字词语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又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都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存在着平面布局的变化,还承载着规划理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变化,并说明都城规划所承载的理念。
2021-04-20更新 | 1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戎狄“妄侵”华夏,夷夏之别更为严格。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各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即要名尊卑,动之以“德”;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了。
战国时,儒家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孟子等人,鉴于当时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他们更多地消除了对夷狄的鄙视,不再视之为未开化。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摘编自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
材料二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錞、銍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銧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孟的民族观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016-11-27更新 | 1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置身于一个商品和货币、物资与人员、知识与宗教频繁而紧密的往来的时代,中国明清时期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不可能自外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官方档案中可以看出,从顺治到乾隆期间至少有50件档案内容为与俄罗斯贸易的,其中贸易线路涉及到从东北的黑龙江、嫩江、北京、张家口、鄂尔多斯、伊犁、哈萨克整条草原丝绸之路的商道。……《华事夷言》中记载到:“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致茶味亦减。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一文中也专门指出,恰克图贸易中的中国茶叶“大部分是上等货,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商队茶,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货。”

材料二 明清两代都实行过海禁政策,给沿海人民甚至国计民生都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地方大员多以“开洋”为主要筹划。“莫若另为立法,将商人出洋之禁稍为变通,方有大裨于国计民生也”……通过数件珍贵的明天启、崇祯年间兵部尚书有关海禁事宜的题行稿,可知明代长期坚守的海禁政策至明末清初已与日益增多的对外贸易需求相悖。1685年,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创立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大海关,清廷实行开海通商政策。

材料三1761年,广东巡抚托恩多上奏“瑞典商船遭风货沉抚恤遇难水手折”,请求按照惯例,给予朝贡各国或外洋各国来中国贸易的商船予以灾难救助。从明清时代对朝贡体系和外洋贸易的维护来看,中国制定了明确的有关维护这一范围广阔的贸易秩序的措施与政策(《大清会典》在“朝贡”条目下设有专门的“周恤”、“拯救”等内容,具体规定了朝贡贸易或者自由贸易中发生的疾病、死难、飘风、飘海等灾难事件中的救助责任与赏罚措施)。这些共同遵守的法令与政策,是地区贸易秩序存在并得以维持、延续的重要因素。其间蕴含的互通、平等、周济的贸易精神,在现代依然有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鱼宏亮《明清丝绸之路与世界贸易网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学者的研究运用了什么类型的史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为了强化这些结论,还需要什么类型的史料作为辅助。
(2)据材料二分析清初开海通商的原因。据材料三《大清会典》中关于“朝贡”的规定有何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因素。
2020-11-03更新 | 1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