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 康梁维新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13699699
“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法治中国”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在清末新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2)材料二中法制改革的原因是“今昔情势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哪些情势不同。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证了国人思想变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二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同时因为志趣相投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形成团体力量,共同讨论,进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推进思想解放。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


(1)材料一中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有何新突破?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列举两位“新文学前驱”的代表人物?指出以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这场运动的积极影响。
2019-11-14更新 | 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把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得最为重要,而对传统儒家的“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做出了否定,对君主政权存在的合理性表露出怀疑。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屈服,出现了所谓“中外和好”的局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勾结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看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重大作用,于是对其大加赞赏。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因而必须购买外国枪炮,设局制造枪炮,“以资攻剿”。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的主张及其实践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并简析其影响。
2019-05-22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指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趋势。
2021-02-22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