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1373420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世界格局状态,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当时的绝大多数政治家和学者都认为是一种凝固的“两极格局”,以意识形态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是其基本构成元素。但在毛泽东的视域下,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基本由四类国家决定,即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英、法、日、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广大亚、非、拉等经济落后国家。这四类国家在不同时期分化组合成不同的力量集团,从而构成了世界格局变动的图景。

——李敏伦、高翔莲《毛泽东视域下的二战后世界格局转换及其外交应对》

材料二 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59年,火箭到达月球;次年,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在这种形势下,苏联领导人的思想和对外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强烈要求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从此,苏美对抗由革命与反革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与战争的较量,演变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苏联于1968年武装占领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挑起苏中边界武装冲突,企图以武力占领中国领土珍宝岛,继而又支持古巴入侵安哥拉,指使越南入侵柬埔寨,促使印度肢解巴基斯坦。

——摘编自周启先、夏保雄《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局势及中国的外交政策之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对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世界格局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格局发生变动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关系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苏关系变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斯大林说)“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凡是它的军队所能到达之处,它就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密洛凡·德热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共同的政治意图。为此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行动?
2019-06-04更新 | 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们常常是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材料二   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

——以上材料均选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依据材料一,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的原因。
2019-06-25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材料一 所谓“多极化”,并不是说世界上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一极”。能成为“多极化”中一极的国家一般具有下列条件: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三是具有较强的国际作用力和凝聚力,能在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能在自己周围吸引住若干友好的支持国。当然,极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地区性的。
(1)按照这一理论,你认为“极”的含义是什么?在当今世界符合这一条件的“极”有哪些?试举一“极”说明其成为“极”的原因?
材料二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2)材料中的“两个联盟”是指什么?怎样理解“两个联盟主次关系”的变化?
材料三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的意义大大超过事件本身,而且政治意义高于军事意义,也超出了“反恐”战争的意义。国际社会围绕伊拉克问题的“反战”与“主战”之间的较量,实质是围绕建立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问题的较量。
——以上材料均出自 姜宪明 何苗 《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
(3)怎样理解这一“实质”?
2016-11-18更新 | 4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