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99 题号:1388080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均栏瓦含,热闲异常。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南去的大道叫做御街,两边称御廊,准许商人买卖交易。御街南去过州桥,直至朱権门,两边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夜市直到三更。自州桥东转为东大街,经相国寺前门至宋门,有鱼市、肉市、金银潹器铺等。自州桥西转为西大街,有珠玉铺、鲜果行等等。皇城外东南方向的十字街一带,铺席热闲,附近的潘楼街是大商人云集的场所。珍珠、匹帛、香药等铺席,“屋宇雄壮,门面广岡,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职人闻见。”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些瓦子中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故衣、卖饭以及算卦、赌博等等。

——摘编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委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耔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楓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鈷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出现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颁布一份诏书其大意为:以前规定,私下分田的佃户不得私自移动,如果是地主发遣,要发凭由,才能允许别住。(这些佃户)多被地主凭旧规扣留佃户,不放别住。现在变更法则为不用去地主那要凭由,只须每年收完田(交完租)后,就可和地主商量好要去的地方,各自取稳妥便当的方法。既不能让佃户非时私自别住,地主也不能随便扣留。如果地主无理阻拦,可以经过县衙详细审理裁决。

材料二   宋代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中后期则称“湖广熟,天下足”,宋代主要的产粮大区是江浙地区,故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主要的产粮区转移至湖南、湖北、广州地区,故民谚改称“湖广熟,天下足”。其中的变化并非江浙地区经济的衰退,而是反映是两地农村经济结构演变的相辅相成,次第进行,折射出明朝后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政府对租佃关系的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这种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谚变化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以来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
2022-01-03更新 | 17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商是指发端于明初,发达于清代的山西商人群体。晋商商号历来“因事设人”,从不“因人设职”,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管理模式。晋商早期也实行独资制、贷金制、朋合制和伙计制,到清代,他们打破了我国数千年“公财与私财不分”的商业习惯,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晋商商号和票号通过类似母子公司式的“联号经营”模式,搭建起连通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桥梁。晋商在康熙年间就开始了对俄贸易活动;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恰克图成为中俄贸易口岸。从18世纪30年代起,晋商在恰克图维持了近200年的贸易垄断地位。在茶叶丝绸之路、粮米药材之路、皮毛骡马之路、食盐布帛百货之路上,晋商的足迹广布欧亚大陆。晋商精神虽然包括多种元素,但最核心的仍是开放和诚信。晋商的诚信是信用的“信”,是契约精神,是蕴含现代价值的商业文明。

——摘编自王清宪《发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以晋商为例,概括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业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当时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晋商契约精神在当时中国的历史作用。
2024-02-29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廷以为东北为祖宗发祥之地,惧怕满族受汉族高度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渐失满洲之本习”,故常以不学汉俗告诫其族,欲保留发祥之地东北,勿使汉人侵入,乃行封禁,希望永保满族骑射剽悍之风。人参为东北特产,明末女真人贩人参,获利甚多,清初遂置官采,汉族民人以人参利厚,入山偷采,清廷百般阻止,仍无法杜绝,至是乃有封禁之举。清王朝在东北设立围场,围场是驻防八旗演武骑射的场地,还兼做采捕向清廷纳贡物品的场地,清廷对围场的管理极为严格,制定刑律惩办违禁者,严禁百姓潜入捕猎。

——摘编自朱诚如主编《辽宁通史》

材料二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更是无孔不入,而清廷封禁政策阻碍了东北生产发展,削弱了对外防御力量,造成了边疆危机。而流民(由内地到东北谋生的人)也一直坚持反封禁斗争,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的东北吸引着广大流民冒险闯关东。当时生活在东北的各族人民,也希望汉族到来帮助其耕种谋生,一些清政府地方官员,例如,奉天地方官员从发展地方经济考虑,大量招徕移民,对辽东地区农业开发有积极作用。清政府迫于国际形势,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如潮似涌的流民冲击下,为缓和矛盾,不得不逐步开放东北,采取移民实边政策,直至全面开放东北。


——摘编自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统治者封禁东北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解除对东北封禁的原因,及流民对东北地区开发的作用。
2021-04-09更新 | 1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