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经济的发展 > 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72 题号:1478219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颁布一份诏书其大意为:以前规定,私下分田的佃户不得私自移动,如果是地主发遣,要发凭由,才能允许别住。(这些佃户)多被地主凭旧规扣留佃户,不放别住。现在变更法则为不用去地主那要凭由,只须每年收完田(交完租)后,就可和地主商量好要去的地方,各自取稳妥便当的方法。既不能让佃户非时私自别住,地主也不能随便扣留。如果地主无理阻拦,可以经过县衙详细审理裁决。

材料二   宋代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中后期则称“湖广熟,天下足”,宋代主要的产粮大区是江浙地区,故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明代主要的产粮区转移至湖南、湖北、广州地区,故民谚改称“湖广熟,天下足”。其中的变化并非江浙地区经济的衰退,而是反映是两地农村经济结构演变的相辅相成,次第进行,折射出明朝后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政府对租佃关系的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这种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谚变化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以来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唐朝长安城布局图               图二北宋东京城布局图

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轴护相衔,千里不绝,越於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威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材料二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

——(宋)朱或《萍洲可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并从时空发展的角度指出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07-06更新 | 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苏轼提出:“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然以今之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特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明代冯梦龙曾提出:“不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求出市。此即终岁遑遑,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不肖者遂至于生攘夺之患矣。”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曾提出“大地百物之产,可以供生人利乐之用者,其界未有报,其力皆藏于地,待人然后发之。”因此“尽地力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薛福成认为西方国家“善寻天地,天涯海角,无阻不通,无荒不垦。彼以此治民,虽人满,何尝不富也”。因此,他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许其招纳华工”。孙中山则提出,一方面,“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地区,都是“土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1918年出版的陈长蘅的《中国人口论》,认为“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
——李永芳《中国近代人口管理思想述论》等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共同的人口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以后人口问题突显的社会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的人口管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2016-11-27更新 | 1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出自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被学者认定为传世的宋元话本。话本梗概如下: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杨思温“因靖康年间,流寓在燕山(今北京),犹幸相逢姨夫张二官人在燕山开店,遂寓居焉。燕山百姓“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采喧天,只听胡笳聒耳”。这里虽不及东京元宵的盛况,也是“街上喧闹“半是京华(东京)流寓人”。东京人有元宵夜插戴花朵的习惯,而燕山的女真孩童、女子头顶耳畔戴着葱、蒜做装饰;东京流行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处处可见。杨思温在一位贵夫人的随从队伍中见到一女子,打扮“好似东京人”,疑其为义兄之妻郑意娘。他跟着对方来到燕山最大的酒楼秦楼。这里“似东京白樊楼一般,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卓(同‘桌’)凳。当夜卖酒,合堂热闹”。秦楼也有来自东京酒楼的跑堂(服务人员),杨思温从他们口中得知夫人“常常夜间将带宅眷来此饮酒”。杨思温就此打听到女子的居所,彼此相认。

——摘编自[]冯梦龙《古今小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话本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故事梗概中选取两处情节,指出情节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简要说明。
2024-01-15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