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抗日战争 >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局部抗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3 题号:1395047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923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在向美国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日军自己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并在事发地摆放了了几具着中国军服的尸体,其目的在于将破坏铁路的责任推给中国。中国还提供了一则证据:铁路被炸后,日本的正常进行并来受到影响。根告意在表明,如是中国军队所为、铁轨被炸后列车居然仍能通行,显然于理不通,事件根本是日军自己一手导演的。美国务卿史汀生虽然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已充分了解,但他与日本大使交谈的语气是十分温和的,未就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表达任何谴责或批评之语,仅是不痛不痒地表示希望双方停止敌对行为而已。

——摘编自耿密《“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侵华的反应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认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有预谋的侵略行为的依据,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对于九一八事变所持的态度。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问我,为什么会有西安事变,我只能这么说,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这是我的一贯信仰,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都是如此,谈不上什么后悔不后悔。

——摘编自【美】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

材料二   张学良的行动……有损于中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主张在以下基础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改组政府,吸收抗日运动的若干代表……停止执行消灭红军的政策,并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与红军实行合作。

——《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19361219日)

材料三   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19361219日)


(1)上述材料反映出哪些共同的历史事实?
(2)根据材料二、三,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关于西安事变认知上的异同做出合理的解释。
2022-05-27更新 | 4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指出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
2022-11-05更新 | 1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日本研究“热”。驻日参赞黄遵宪出版《日本国志》,重点介绍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社会风貌;康有为编著记述明治维新的《日本变政考》,并于1898年进呈光绪皇帝御览。20世纪30年代,新的日本研究“热”逐渐形成。以明治维新研究为例,李宗武《明治维新》、李建芳《日本维新运动》等专著出版;梁启超、陈独秀等人日本研究新成果,发表在《大公报》《解放日报》等报刊。蒋百里出版的《日本人》对日本评论贬多于褒。这些学者多有在日本留学或旅居、考察的经历,能贴近感知日本社会。中国的日本研究理论与方法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宋有成《中国的日本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1)据材料,概括两次日本研究“热”的异同。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日本研究“热”存在异同的原因。
2022-05-13更新 | 1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