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陆、王心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3 题号:1431698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叶王阳明在镇压了江西南部漳南、横水、桶冈、利头等地的农民起义之后,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怀揣儒家知识分子经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开始探寻控制基层农民行为与思想的有效途径。他效法宋代吕和叔、朱熹推行乡约的做法,在赣南地区颁布了《南赣乡约》,通过乡村道德规范和乡村行政规范的规定,消解农村中各种不安定的因素,从而达到巩固基层政权的目的。把乡里体制、保甲制度同乡规民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集政治、军事、教育诸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乡村治理体系。

——摘自王金洪《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

材料二   1927年卢作孚着手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实验,其宗旨是乡村现代化。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此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蓝图:


——摘自刘重来《论卢作孚乡村建设之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乡村治理思想形成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比较王阳明和卢作孚关于乡村治理的差异,据此得出启示。
21-22高三上·重庆·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结合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一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017-10-30更新 | 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   王守仁,绍兴余姚人。王守仁的青少年时代,兴趣广泛,中举人以前,已仰慕“圣学”。朱熹谓一草一木,皆涵“天理”。守仁即取他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之,不但未得“理”,反而害了一场大病。已而,攻佛、老之学,“遂有遗世八山之意”。正德朝政治败坏,时局动荡,尖锐的社会矛盾在意识形态领域,向思想家们提出了“更新观念,改进儒学,为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提供思想武器和哲学根据的任务”。此时,王守仁被贬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据说,忽然在一天夜里,大叫起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嘉靖初,王守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心学”思想:“心生万物”说、“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之教”。“所谓守仁学以致良知为本”,他主张要用所谓“良知”去代替“私欲”,其“良知”,归根到底是指封建“三纲”“五常”、伦理观念和人的道德修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身上所体现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
2020-01-31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况《荀子·性恶》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天人欲”。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里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材料三有一天王阳明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释?王阳明的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在他的《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热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荀子、韩非子在人性论方面的观点。根据各自的人性论观点,他们对统治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明其精华与糟粕。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的主要儒学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这些儒学思想的意义。

2017-11-23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