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146321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充分肯定人性及人的感性欲求的合理性……他们认为,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世界……这种肯定人的世俗生活的态度和行动深深触动了每个人的灵魂。“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已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句名言。

——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材料二   尽管新文化运动深深受到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影响,但它对中国后来的影响与文艺复兴运动带给西方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新文化运动复兴的不是中国自己的传统精华,而是西方传统的内涵。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一儒家思想,在这场运动中反而被打倒了,至少说它对中国人的影响减弱了。

——薛超良、刘思悦《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近代有识之士通过反思、选择、取舍、改造和更新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新文化,取得了较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反省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的。例如,康有为显然接受了西方近代自由、平等、博爱和天赋人权的学说,又受过儒家文化的熏陶。孙中山也是如此。可以这样说,凡是近代有成就的学者,很少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或者完全肯定的态度。当时,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形成一种错综复杂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五四时期的进步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剖析、研究,以及用西方近代文化与之对比研究都达到了新高度,取得的成绩超出前人。即使新文化运动中有全面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的言论,也并非这场深刻的文化运动的主流。只有民族精神的振奋,才能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而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来源于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创造。因此,对传统文化,立足点是肯定其精华,这样才能科学地舍弃其糟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


据材料并结合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有识之士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及其所实践产生的思想文化意义。
2020-11-23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1904年8月31日)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研究性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某历史社团搜集了以下两则史料。



                                        革命根据地农民
                                      获得的土地分配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解决中国问题所进行的努力。
(2)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为了建立光明的世界,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3)你认为该社团研究的课题是什么?围绕课题,为该社团推荐一个实地考察地点,并说明理由。
2023-12-26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她”字背后的故事

在西方众多语言中,区分男女性别的历史由来已久。以英语为例,表示女性第三人称单数词的符号“she”,大约形成于12—13世纪。在东方的中国和日本,表示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她”和“彼女”(かのじょ),则产生的历史都很短。“彼女”在日本流行开来不过120年左右的时间,而“她”字在中国的现代认同史,总共也还不到90年。

1823年,第一个来华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了出来,该书译He、She、It分别为“他男”、“他女”和“他物”。1878年,广州人郭赞生翻译出版英文语法著作《文法初阶》一书,就在“伊”字的女性专用限定方面,迈出了具有创造性的一步。书中不仅多次自觉地将“伊”与“他”在性别上加以区分使用,明确译He、Him为“他”,译She、Her为“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版于香港。

从1917年起,在《新青年》的编辑圈内部,在怎样对待西方的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以及如何翻译“She”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回避的积极态度和勇敢的创新精神,刘半农等人最早提出了创一个“她”字的建议,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她”字存废问题的激烈争论……。1924年前后,一些重要的文学家、教育家和学者对“她”字的自觉选择与实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如胡适,从1922年起就已经开始使用“她”字,此后两三年间,虽有时仍然使用“伊”字,但“她”字的使用显然逐渐增多;鲁迅,1924年在小说《祝福》中开始自觉使用“她”字取代“伊”字。

虽然,女权运动者对“她”字的政治性抗议还在继续,如1929年创刊、影响很大的《妇女共鸣》杂志,就始终拒绝使用“她”字,认为该字的构造去掉了“人”字旁,是不把妇女当人看,是对妇女人格的公然侮辱,因而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将坚持把“伊”字使用到底的态度。但也有人认为,“他”、“她”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1932年5月,当时的教育部下令全国通行《国音常用字汇》,为“她”字敲下了定音之槌,“她”由知识界的自觉选择,获得了官方的首肯。

——节选自黄兴涛(中国人大史学专家)《“她”字的文化史》


问题
(1)东西方在女性代词产生的时代差异上,可能激发你怎样的历史联想?
(2)“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如何理解“她”字背后的故事?
2020-04-28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