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07 题号:1472138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通过诰、誓、命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秦汉时期的公文文种与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秦代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和地方行政所需的官府往来文种,中央政务公文主要有皇帝御用公文“制”和“诏”,秦改战国时“上书”为“奏”,列为臣下专用文种。秦代的地方公文主要在郡和县两个层次上运转,公文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代皇帝的诏敕文书增加了“谕旨”,清代把“谕旨”细化为“谕”和“旨”,分别作为主动颁布的命令文书和批答官员奏请的文书。正年间,又进一步把皇帝处理政务所下达的指示性文书定名为“明发谕旨”和“寄信谕旨”,区分了例行文书和机密文书的处理程序,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机密文书处理的安全和高效,是专制统治加强的明显标志。

——摘编自何庄《从古代诏敕制度的演变看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代文书行政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文书制度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家国情怀
       《国语·郑语》《左传·昭公四年》之“九州”专指某国某地;《吕氏春秋》中将“九州”与天上星象对应起来,提出“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也有九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域之意;先秦时期“九土……‘九围……‘九有”、春秋时期齐侯缚钟“咸有九州”的铭文表达“天下”“中国”之意:邹衍认为“九州”是世界的一部分,除中国的“赤县神州”外,另有八州,成为一时之显学;唐代孔颖达将《毛诗·大雅》中“内奰(b1本意是壮大)于中国”解释为“中国是九州”;“思九州之博大兮……‘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生气恃风雷”,诗词作品中的“九州”意象,寄托了诗人们的爱国情怀。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九州”的内涵。

西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地郡(州)县分布的变迁

西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2县

会稽等5郡54县

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9县

豫章等5郡56县

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建安、晋安郡12县

福州等5州28县

《太平寰宇记》一书统计出,从唐中期到宋初的二百余年间,南方地区共建新县110多,其中在江西境内有27,福建有20,安徽、湖北各有10县,浙江4县,四川、湖南各7县,江苏5县。两宋时期,就江西一省而言,宋代已达68县,比唐前期翻了一番。

       ——改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不同历史时期三地新置行政区的变化与经济开发程度的关系。
       “内边防务”“外边防务”是研究中国古代边疆问题时常使用的概念。“内边防务”通常指中央政权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外边防务”多指维护国家统一对外防范的事务。
(3)概述我国汉唐、明清两个时期边疆政策的特点和表现。
2023-05-08更新 | 2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宰相制度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指出汉代中央官制的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及其成因。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行省有什么特点。
2019-06-28更新 | 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雨泽奏报

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雨泽奏报制度,皇帝要求各级官吏按期以奏折的形式上报地方各地雨泽等相关信息。该制度直至清末仍发挥作用。

皇帝谕旨

康熙谕旨:每岁于直隶各省,凡雨旸期候、丰歉情形,莫不留心访察。虽在僻远,必务周知。

雍正谕旨:凡地方水旱灾极,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若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

乾隆谕旨:直省旬月奏报雨雪。

官员奏折

苏州织造李煦奏:六月十八日已得甘露,近复露足……惟山田高壤插莳稍迟者,约有五六分收成。目下米价亦平,粗者七钱上下,细白者九线、一两不等。

开封等八府暨郑许等七州并所属各州县奏:四月十七日巳时起至面时大沛甘霖……臣复委员分路查勘,得雨盈尺,四野沾足,民心大悦……此诚皇上亲赐祈祷,精诚上格之所致也。

直隶总督那苏图奏:各处麦苗……长者五六寸,短才二三寸,保定一带……现在地尚潮润,若月内再得时雨,二麦均可有收,设天时难定,必需豫东二省麦接济。查上年麦收甚歇,所拨二十万石之数,已足敷用,似可照上年之数办理。

——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等

(1)分析说明雨泽奏报制度的功能。
(2)指出影响雨泽奏报制度运行实效的因素。
2024-03-16更新 | 2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