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9 题号:15042071
商品贸易与大国兴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产业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遍亚洲。特别是传入中国,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生产大力发展,中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立国之初美国人发现西印度的英法殖民地,棉花强势崛起,成为大宗出口商品。气候、土地,以及源源不断的黑奴构成大种植园的根基,这些要素可在美国南方完美复制。
18世纪末引种加勒比海岛棉和惠特尼发明轧棉机,使棉花逐渐占领南卡罗来纳、佐治亚、阿拉巴马和路易斯安那诸州。
1786年后英国机械化棉纺织业迅速扩大导致棉花价格不断上涨,联邦政府获得的西部许多新领土因非常适宜棉花种植,发展成新的蓄奴州。美国短时间购买17万奴隶。
1850英国的消费棉花有72%进口自美国。
1858面对废奴思潮席卷世界和美国,弗吉尼亚参议员詹姆斯·亨利·哈蒙德抛出著名的“棉花为王”论调,吹嘘说,一旦南北开战,不需要放出一颗炮弹,也不需要拔出刀剑,只消切断棉花供应,英国就会动员整个文明世界来拯救南方。
1861南方不满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上美国总统,挑起南北战争,南方邦联总统戴维斯打出“棉花外交”的王牌,期待英法支持,未能如愿。

——摘编自刘绪贻等编著的《美国通史》和黄绍湘主编的《美国通史简编》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棉花传入对中国元朝至清朝社会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能够逐步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因素,并扼要指出它对美国内政的重大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哥伦布在首次西航时写道;“国王与王后二位陛下决意派臣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前往上述印度各地,和拜该地诸君王,了解风土并使其人民版依香神圣宗教”…光他在航行到古巴附近时写道:“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二位陛下还令臣一反昔日之旧径,勿由陆路东行而另辟新途,专取海路西行,前往印度地区,以便将陛下之启书面呈当地诸位国王,履行君命。

一一摘编自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市场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一一英国。到了19世纪未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歼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叶于度、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促成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2022-07-05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思想家们针对工业革命的思想交锋。

英国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等
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雇佣劳动者成为直接牺牲者;工人有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Ⅱ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工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要明确,所用史实要准确,史论结合。)
2019-02-12更新 | 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到1920年有5200万人居住在2722个城市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9﹪。
——杨荣《工业革命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材料四 美国城市化的突出特征是大都市郊区化,城市呈网络状向外扩展,人口密度较低。这虽然给人们带来较大的生活空间,但这种“以汽车追房子”的美国城市化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基础设施投入大量增加、公共交通组织成本上升、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费大幅增加,工作、生活成本提高等。后来不得不进行城市改造和环境治理,为此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
——《美国城市化模式不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材料五   7月21日,由于暴雨天气,水漫北京,造成严重的人员、物质损失,7月27日,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7.21”特大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异常深刻,在灾害面前,我们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都暴露出许多问题。他说:“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永远铭记这个教训,不断地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加以人为本,并确保这样的灾难不再重现。”
——新华网2012年7月27日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推动城市化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7.21’特大自然灾害”,思考当今中国城市化与美国城市化存在着哪些相似的问题?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有何启示?
2014-04-10更新 | 4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