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15240854
清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大统一,大发展时期,史称“康乾盛世”,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康乾盛世”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清代人口与土地变化

时间民国总数(公顷)全国人口统计(亿)
顺治十八年
康熙二十四年
雍正二年
乾隆三十一年
5492577
6078429
7236429
7807156
1.21.5
1
1.21.4
2

——据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

乙: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户部银库存银数(单位:万两)(部分年份)

年份库存年份库存年份库存
康熙六年249雍正一年2361乾隆一年3396
康熙十一年1810雍正二年3163乾隆二年3439
康熙十二年2136雍正五年5525乾隆三年3486
康熙五十三年4073雍正八年6218乾隆四十一年7466
康熙五十七年4432雍正九年5038乾隆四十二年8182

——据《中国大历史清(16441840)上》

材料二   如图为清乾隆二十四年徐扬所绘,反映了苏州商业的景象。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兴趣小组选取甲、乙两则史料的理由。
(2)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3)若对“康乾盛世”的程度作出评估,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史料?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摘编自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二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长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2020-09-02更新 | 8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在关中推广冬麦,以黍稷为主的生产结构发生某些变化。此外,随着中外农业文化的交流,黄瓜、大蒜、胡萎、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域外经济作物“植之秦中,渐及东土”。柑橘、荔枝、龙眼、甘蕉、枇杷、橙、槟榔、橄榄等南方果木,经过在皇家苑圃中的转植试验和驯化,也在关中安家落户。关中成为全国富庶的首善之地,同时也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农业区之一。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明朝万历21年(1593年)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获得甘薯种之后,将其带回家乡试种,并在福建巡抚金学曾的主持下,在福建省内推广种植;清乾隆14年(1749年)陈振龙后代陈世元将甘薯引种山东,使得甘薯在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大面积推广,并逐步推广至全国。清世祖玄烨将在丰泽园长出的粒大饱满、品质上乘的稻株命名为“御稻”,并在承德避暑山庄种植成功后,又在江苏苏州等地种植,以后又推广到皖、渐及苏北等地。

——摘编自陈培彬(我国古代农业推广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钢外来物种推广的特点并分析外来物种的历史作用。
2021-06-14更新 | 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帝以前)国家收支嘉道以前(嘉庆道光以前),历朝每岁收支总数,变动不大.收入数大致如下:

(1)地丁约3000万两

(2)耗羡约460万两(正赋外额外征收)

(3)漕粮约400万石(分正粮杂粮两种,正粮征米,杂粮征豆麦荞麻等)

(4)漕项约200万两(漕粮外加征)

(5)租课约26万两

(6)盐课约750万两

(7)关税约400万两

(8)茶课约7万两上总数(除漕粮)共约4800余万两.

支出数大致如下:

中央经费

(1)王公百官俸约93万两

(2)兵饷约600万两

(3)盛京热河官兵俸饷约140万两

(4)其他政费约110余万两上总数共约954万余两.

地方经费

(1)官俸约420万两

(2)公费约20万两

(3)红白事例约40万两(庆典、丧祭)

(4)兵饷约1500万两

(5)修缮约400万两

(6)其余杂项约100万两上总数共约2500万两.

中央地方合计约3500万两.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下

材料二   19491957年时期,中共领导内部在采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是普遍一致的.这个模式提供了国家组织的形式、面向城市的发展战略、现代的军事技术和各种各样特定领域的政策和方法.中共领导人从来没有采取照搬苏联经验的立场.1949年以前毛泽东的革命纲领的精髓是面向中国实际的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他也不准备放弃这个原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共领导人有了信心,他们开始修改有关经济和其它关键领域的苏联经验.但是,只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才出现了与苏联模式根本决裂的情况.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道光以前清朝的经济特点及其体现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接受苏联模式的原因并指出接受的原则与方法.
2021-08-23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