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8 题号:158162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中国古代的国际秩序模式,朝贡关系虽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但奉行王道德行,追求和平主义,构筑了以中国为中心、不对等的特殊国家关系。它被视作“松散的政治联盟”,不过“其中各国相互之间并不发生直接联系,而是完全由对‘中华帝国’的直接关系规定的一元化上下秩序构成的”。朝贡关系亦是不合时宜的国际秩序模式,其各种理念和规则不无局限和弊端,尤其是妄自尊大的“天下共主”理念和跪拜等仪礼,有悖近代平等原则。但其中又包含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和规则,体现了中国的“自克”、“仁恕”等理念,就当今世界而言,这些理念仍具借鉴意义。

材料二   条约关系是以不平等和强权政治为内核构筑的国际秩序,但同时又带来国际关系的新模式和新观念,包括近代交往方式和国际法中某些进步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朝贡体系的缺陷,刺激中国了解和走向世界。清王朝渐次摒弃天朝上国的盲目虚骄,改变朝贡关系不对等的交往形式,认识和建立近代交往之道及其外交体制;同时在客观上促使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产生和形成,知悉与接受国际法中的积极内容,逐步从中汲取维护国家权益和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要素。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关系下国际秩序的特征,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秩序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知识点】 对外交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概况

时间

主办国

博览会名称

1951年3月

德国

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

1951年5月

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国际博览会

1952年1月

印度

孟买国际工业展览会

1952年1月

印度

国际电影展览会

1953年8月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国际博览会

1955年4月

法国

里昂国际博览会

1955年7月

波兰

波兹南国际博览会

1955年9月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卡拉奇)国际工业博览会

1955年9月

叙利亚

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

1956年5月

法国

巴黎国际博览会

1956年8月

意大利

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威尼斯)展览会

1956年9月

保加利亚

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

1957年5月

摩洛哥

卡萨布兰卡国际博览会

材料二   天安门,毛泽东画像和国旗等具有鲜明特征的国家印记开始出现在国际展览活动中。例如轰动整个捷克的中国馆,设在布拉格博览会的老会场里。容纳各国展览品的老会场俨如一个大花园,在会场大门外和草坪上,可以见到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的巨像。相对于旧中国的贫困落后,新中国在国际展览活动中展示了大量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水利等展品,且在展览设计上将重工业展品放在突出的位置。如在1956年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参展品的比重是:重工业品为40%,轻工纺织、手工艺品为35%,农产品为15%,其他为10%。中国制造的钢铁切片、钢管、量具、刀具、风动工具等均摆放在显著位置。在1954年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上,陈列在大厅正中8个玻璃橱里的象牙雕刻、玉器、雕漆、福建漆器与景泰蓝等特种手工艺品,成了吸引观众的中心。在国际展览活动中,新中国还放映了多部精彩的电影,促进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吸引外国民众观看中国馆的展览。放映较多的电影有(白毛女%光芒万丈《中华儿女》《新中国的诞生》《百万雄师下江南》《中国民族大团结》《钢铁战士》《光辉的五周年》和《平原游击队》等,虽然语言文字不通,但观众的情绪仍随着剧情而变化,时而欢呼,时而流泪。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展上还获得了大奖。

——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对这一时期新中国在国际展览活动中展现的国家形象加以阐释
2022-04-29更新 | 1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开始,美国总统积极利用媒体寻求民众支持,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麦金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与记者保持频繁接触的总统,他让秘书每天与记者见面,提前向记者提供总统正式发言稿、声明、咨文等材料,在照顾记者职业需求的同时,确保白宫对信息流的掌控。这些做法逐渐成为总统政治传播的惯例。1913年,威尔逊总统定期召开对所有正式记者开放的总统新闻发布会,此后白宫记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合理合法地代表公众直接向总统质询。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多数西方国家领导人将新闻发布纳入重要的国务活动,成为国家政治议程中不可或缺的常态化机制。20年代随着商业广播发展,广播逐渐被视为一种有力的大众沟通工具。各国领导人也尝试利用照片和电影等媒体帮助自己和政府塑造更加立体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翟峥《美国总统政治传播体系的打造及其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中西意识形态对立及中外舆论博弈等复杂环境,我国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的探索异常艰难,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时间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
短暂关闭
19491954
允许极少数苏联及东欧国家记者采访,对西方记者“暂不开放"。
新华社、《人民日报》将国家领导人的重大决策及讲话精神作为重点内容报道
审慎试探
19541977
在外事出访活动中举办记者招待会,邀请西方记者观看《梁祝》等中国影片。
接受国外记者专题采访,利用与国外记者的良好私人关系发布重大新闻。
内外兼顾
19781992
在外事活动中与外国领导人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
开启党的领导人对内新闻发布机制,创建“两会”闭幕日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实行剪辑录播的形式,参与记者须提前递交纸条提问。
持续常态化
19932019
形成出国访问新闻发布“三部曲”:访问目的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举办联合记者招待会、接受主流媒体记者专题采访。
2000年国家主席接受专题采访时“不限时间、不限问题”,引发巨大反响。
国内新闻发布重点完善“总理新闻发布会”品牌,参与记者来源多样化,实行电视现场直播及互联网直播形式。

——摘编自吴锋《新中国70年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嬗变、基本经验、完善方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20世纪西方新闻发布机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家领导人新闻发布机制的演变趋势及其意义。
2021-05-20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85年,6位“国王的数学家”耶稣会士入华,掀起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据法国耶稣会士汉学家荣振华统计,1552—1800年间在华的耶稣会士975人中,有168名法国人,他们在传教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成绩斐然。安菲特利特号法国商船于1699—1700年间首航中国成功。中法关系史,特别是中法文化交流史的发展,在欧洲于17—18世纪催生了一股强大的“中国热”风潮。

——摘编自耿昇《中法早期关系史——柏朗嘉宾与鲁布鲁克出使蒙元帝国》

材料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首次为中国人介绍了一点关于法国的地理、人种、习俗等,首创了中国文学中的“法国原型”。王韬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国史著作《法国志略》,该书介绍了法国的政治、军事、教育、宗教等历史和现状,对法国大革命作出完全否定的认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对法国历史由简单介绍转到了一定的研究性质上,由少数外交官的行为,变为大多数具有救亡理想的知识分子的群体行为,成为了进行思想斗争的武器之一。宣传介绍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法国大革命史(包括启蒙思想)。革命派极力宣扬法国大革命及思想,改良派研究法国大革命,更主要集中于研究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从中寻找政治理论依据。

——摘编自雷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法关系研究》

材料三   1964年中法两国正式建交,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引发文化交流的高潮;1999年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周”;2000年—2001年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季”;2004年10月—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2006年至今,持续举办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动(包括“法语活动节”、“中法环境月”及“创新法国”等),单2015年活动便辐射中国大陆20余个城市开展,包含十大门类一百种项目的展览与演出,规模浩大。

——摘编自王青《文化外交视阔下中外文化年活动的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17—18世纪“中国热”风潮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学习法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加强中法文化交流的意义。
2020-02-02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