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明清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4 题号:16212450
历史上商路的开辟对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把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中国学者对此历史概念做了如下解释:

丝绸之路: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中国西运的货物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国家和人民互通有无,友好往来。

材料二 3世纪,中国书籍传到日本。《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遣唐使的使命不尽相同,但购书一直是其主要任务。随着宋明之际民间贸易往来的增加,大量中文图书输往日本。


材料三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材料四 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为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据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整理


(1)有学者发现,在史料中几乎没有找到遣唐使大量进口丝绸的记录,主张将唐代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交往路线另行命名。请依据材料二为此交往路线拟一个名称,并参照材料一对所拟名称进行解释。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到明代中后期,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就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情况来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相当薄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首先,因为在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中,只有英国是自发地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的唯一事例。虽然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都离不开一定的外部影响,但是相对于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只有英国的工业革命主要是在自己完成的经济循环(笛福语)的基础上发生的,从而带有某种自立性的色彩。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则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先行者(特别是英国)的影响,甚至是紧随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法、德等国也不例外。至于更晚出现工业革命的国家(或地区),其近代工业化受先行者的影响就更为巨大和明显。由于英国在世界经济史上的这种特殊地位,其经验对于研究近代工业化的产生和成功的历史,当然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三1830年以前,人们肯定不曾明确无误地感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至少在英国以外的地区是如此。大约在1840年前后,它的影响可能也不太明显,一直要到我们所论述的这段历史的较晚时期,人们才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文学作品要到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明显地魂索梦绕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那是一个除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外,所有的社会束缚都已打破的世界……工业革命一词是英国和法国的社会主义者在19世纪20年代发明的,可能是从与法国那场政治革命的类比中引申而来。

——摘引自【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宋明之际经济新气象,分析明清期间自给自足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工业革命“自发”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美、德等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存在的联系。
(3)阅读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
①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回响的历史,请阐述资本主义在中国近现代的影响和引起的回响的历史。
②请论述工业革命对19世纪文学作品的影响,简析无产阶级对工业革命的认识变迁,揭示法国革命与工业革命类比的内在基础。
2021-08-20更新 | 9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制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幸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成继光。他曾在浙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明中后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水稻一般亩产两三石,个别地区如广东南海县有亩收三石半至五石者。花生种植越来越普遍,香薯、玉蜀泰已从南洋引种进来。苏松地区是重要的棉花种植地区,福建的泉州府、漳州府和广东的广州府普遍种植甘蔗,浙江湖州府一些人专以植桑为业。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地区性商人和商业资本集团,最著名的是晋商,其次是香商、江右商。南、北两京是全国最大的都市,在江南地区自宋元以来初露端倪的新的城市类型一一市镇得到较快发展。在苏州出了机工子求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市场,机工与机户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政治统治呈现出的特征。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的新气象。
2021-03-11更新 | 1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
产量(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
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
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是否可信?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1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