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 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1624817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南京云锦工艺独特,用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云锦被用于皇家服饰,用料考究,织造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一幅78厘米宽的锦缎,织面上有14000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在这14000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云锦织造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

——摘编自杨雨文《南京云锦:锦中之锦》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其手工业产值占当地经济的七成以上。在松江府、苏州等地棉纺织作坊众多,坊主置杼机数具,佣工多人。脱棉籽搅车、脚踏多锭纺车、新式缎织机等器械被广泛使用。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江南的棉布产品各具特色,上海乌泥泾的棉布“紧细若绸”,无锡棉布“坚致耐久”,“南京布”质地坚实,海外畅销。明清两代,中国每年生产约6亿匹棉布,商品值近1亿两白银,总产量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6倍。

——摘编自杜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云锦的生产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花革命”的主要表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

——(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
2019-06-07更新 | 24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商标是区别于他人商品或服务的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表明招牌广告已成为当时商家最基本的广告形式。在古代招牌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湖南沅陵出土的元代油漆颜料包上印有“潭洲,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朱,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的字样和“父业子传”的印号。顺治元年,苏松府就牙商沈青臣“勾同别商,射利(谋取财利)假冒”发布晓谕:“觊觎字号,串同客贾,复行假冒”者,“许即指名报府,以凭立拿,究解抚院,正法施行,决不轻贷”。       

——摘自《中国近代商标标识设计流变与演绎》《浅谈中国古代品牌广告传播》


材料二 下面是三幅商标图片,左中右依次为:石龙火柴社火花(1913年创办)(备注图片标语足踏环球口吞宇宙,图片中间为一只公鸡扛着五色旗);东亚公司“抵羊(洋)”牌商标(1932年创办);华强火柴厂“77”牌火花(1937年创办)。

1890年上海燮昌火柴公司的“渭水”牌商标,是我国最早的经政府批准的“注册商标”。资料显示,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只有一千多个,而外商在中国注册商标却达三万多个。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的比例。从1928年到1938年,这种情况发生较大的改变,在全国历年注册的33806件商标中,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达14668件,占总数的43 %。1938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增大到1:4。在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商标中,有一些成长为知名的、可与外来品牌相抗衡的民族商标。

——摘自《中国近代知名民族商标标志的构图类型与文化特点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2)依据材料二,提炼三幅商标图案设计所体现的民族资本家们的民族情感?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1:30”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怎样的发展状况?
(3)从“1:30”到“1:4”,促进民族工业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2017-07-18更新 | 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一一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四

“然本州(杭州)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湖州市、米市桥、黑桥(皆为杭州撑内地名)俱是米行……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接客打发,分依铺家……”

一(宋)吴自牧《梦粱录》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是否可信?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四,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农业与商业的关系.

2017-07-13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