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3 题号:16276279
民族交融

材料

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以视为多民族融合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它民族的成分,扩大成为人口近6000万(公元2年)的民族,后来逆称为汉族。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唐代统治者采取和亲、册封、会盟等各种政策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如北方和西北的东、西突厥、东北的契丹、西南的藏族、彝族和白族都与汉族有进一步的融合。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进一步开发了北部的广大地区。

——摘编自齐涛等主编 《中国古代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秦汉至宋辽金时期推动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经济上设立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设劝农官,后又设立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开放和多样化,也需要多个子文化或子文明之间的彼此碰撞、竞争。元朝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文化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十八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民族交融角度,分析元朝的统治措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在西北和岭南地区分别设陇西郡、南海郡等。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唐初,周边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吐蕃、靺鞨,均迅速发展,唐先后平定各族,加强统治。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两条特别值得重视,一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唐太宗曾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二是“胡汉平等”。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拥有鲜卑血统的李唐王朝,其国家主流文化是继承周秦汉的华夏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构成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摘编自陈望衡:《唐朝:世界文化史上的光辉一页》

材料三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并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唐初和清初统治者的民族观。
2022-12-30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材料一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 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 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攘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楚国。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 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 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 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 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

时段传播情况
A 清末新政 期间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
年他提出,“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 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后来他用“中华民族” 或“中国民族”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B
民国初期
1912 年 3 月,革命党领袖人物黄兴等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大同会(初
名“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满族人恒钧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参加了此 会。该会发起电文写道:“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
域,共谋统一,同护国权,当务之急,无逾于此。”
C 抗日战争 前期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有关中华民族的著作大量出版,如郭维屏《中
华民族发展史》(1936 年)、张元济《中华民族的人格》(1937 年)等。 这些著作都梳理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认为无论汉、蒙,或其 他各族之光荣事迹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耀,以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 华民族意识。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2)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说明其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的目的。
2022-02-13更新 | 3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将图一、二、三按时间顺序排序,并简述理由。
(2)依据图一、二、三所示,指出各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
2023-09-17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