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6 题号:165348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的改革是最为彻底的,其中他的农本思想与对农业的激励政策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变法中规定,凡勤于耕织、生产粮食和织帛多者可以免除徭役;对懒惰、经商和游手好闲或不务正业而贫穷之民,国家不仅不给以帮助而且要收容为官奴婢,强制从事各种劳动。商鞅认为,农税重,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益,进而影响到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只有做到“征不烦,民不劳”,才有利于稳定农业。为此,他把“货秉而税”作为促进农业的一个办法,以迫使那些不从事粮食生产的人转而务农,否则就会在国家税收的压力下处于更加困难的地步。

——摘编自李维林、赵梦涵《商鞅的农本思想与激励政策析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激励农业发展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激励农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弱,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变落后面貌。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留下了“四见商鞅”的美谈。商鞅变法围绕“富国强兵”展开,君臣二人及变法集团之间形成了很高的政治默契。鼓励农耕、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和户籍改革,为“富国强兵”的整体战略服务。变法从徙木立信开始,立信于民,使其遵从。毅然处置了公子虔和太子傅公孙贾,破除了“刑不上大夫”的铁律,给反对势力以致命打击。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造就的崭新秦国,使其在列国征伐中立于不败,对后世秦国历代君王的统治打下了深刻的政治烙印。

——摘编自郑炜《浅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成功的改革,通过推行均田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完成了鲜卑族及北魏统治下的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封建化过程。经过孝文帝的主动融合和以后的发展,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鲜卑和其他民族的加入,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改革后,人口增加,国库充盈,社会经济发展。

——摘编自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2022-11-26更新 | 6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韩非子(战国)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救,秦人大治。
贾谊(汉代)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等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方面说明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的本质。
2022-10-24更新 | 5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在国君韩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大力加强对官吏的监督考核,对有功的官吏论功行赏,对有才的官吏晋升官职。他提出各种鼓励政策让百姓多开荒、多种地、多产粮食,以富民强国。此外,申不害还十分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兵器制造方面,所以出现“天下宝剑韩匠铸,天下强弩韩国出”之说。申不害在韩国为相十五年期间,韩国强化了君主专制,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整体上逐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国内政局比较安定,外敌不敢来犯。

——摘编自赵蓓《变法图强的中不害“法”“术”治国方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申不害变法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作用。
2022-10-17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