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169306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商品。这些印刷书不再是谷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无论是医生、律师还是商人、纺织工匠,其藏书量都有所增加。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自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产业。

——据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学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的建议被采纳之后,尊儒、教育、选士三者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此,汉朝太学、地方官学、私学等各类学校相继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经籍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系统。官学主要由太学和地方官学构成。…同时,官学又不能满足广大求学者的需要,因此放宽了对民间办学的限制,使得私学教育在西汉民间迅速发展。伏生、高堂生、吴章、翟宣、董仲舒等人都是著名的私学大师。

——摘编自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

材料二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前期的书院多为私学,至南宋前期,杨时、胡安国等理学大儒倚重书院讲学,传播学派思想。南宋中期是理学书院兴盛时期,书院兴建的数量多,影响范围广泛,各种规章制度逐渐完善。南宋后期,理学书院牧有模式被官方采纳,书院多被纳入官办地方教育组成部分,书院教师也多由朝廷选派正式官员担任。此外,宋代书院还创立了书院会讲制度,这是宋代书院的重要创新,大大活跃了书院的学术空气。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学校教育为何呈现繁荣景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主要特征。
2023-08-29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环,培养了许多人才。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书院对学生入学不做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宋朝各类学校众多,管理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材料二 15到16世纪,书籍的数量在急剧增长,人道主义者们对古代经典的着迷已经从颠覆性的学术热情发展成具有权威性影响力的举措。当科学威胁到神学至高无上的权威,统治者开始在古代经典理念中寻求对其权力的支撑。图书馆,正在经受着书籍数量和种类的增长所带来的变化,成为各种思想逐鹿的战场。1636年建立的哈佛学院图书馆反映了他的捐赠者的清教徒信念,其中四分之三的书籍是神学著作,大部分是关于圣经的注解和清教徒布道书。在17世纪末皇家图书馆仍是是供国王寻求启迪的古典著作、一些教会文件以及神学政治方面材料的大杂烩。18世纪,英格兰学术界的面貌再次发生变化,异端人士引进校园的科学思想开始在大学占主导地位,位于大英帝国扩张的最前沿的大学,需要稳定的图书供应。1753年,英国议会批准建立不列颠博物馆,英国的国家图书馆正式宣告成立。

19世纪,科技的发展让书籍和其他印刷材料的速度加快,书籍的数量和种类方面大量增加,图书馆从庙宇殿堂变成了市场,从只有少数原稿到拥有源源不断的资源。……1855年,英国议会通过议案,规定用国家税收在人口1万人以上城市建立公共图书馆,自此拉开了公共图书馆运动,这次运动的一个座右铭就是:“人人有书读”。公共图书馆运动横扫不列颠的时期,也正是这里阶级冲突不断、经济恐慌加剧的那些年。图书馆不仅提供了培训的机会和资本主义文化的浸润.它们还提供了一种逃避的间隙,提供了休息和反思的契机,最终会激励人们学会关怀和尊重。

——摘编自【美】马修·巴特尔斯著、赵雪倩译《图书馆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特点,并简析宋代书院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国家图书馆成立的历史背景,并分析19世纪英国公共图书馆运动的作用。
2023-01-12更新 | 1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印刷术的产生有多种争议。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成功用铅活字印出《圣经》。欧洲学者一度认为德国古登堡是活字印刷的首创人。而有的韩国学者认为,印刷术的发源地在韩国。

【材料夹】

①日本《东大寺要录》记载:764年,日本建造百万佛塔,每塔置《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这是日本最古的、刊印年代确凿的印刷品。754年,鉴真东渡日本,并一度被天皇任命为东大寺僧都。而东大寺正是此次刻印经咒的活动中心。

②20世纪60年代,在韩国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我国汉字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人们认为这是唐武后长安四年(704年)至玄宗天宝十年间的长安刻印本。

③1295年,陈英宗遣使从元朝收得《大藏经》,回留天长府副本刊行,这是越南早期的雕版。

④《吕氏春秋》载有“方玺捺到泥上是方的,圆玺捺到泥上是圆的”文献资料。175年,蔡邕等建议东汉政府正定经本文字,将儒家六经全部刻在46块碑上。4—5世纪,中国出现了烟桌墨。

⑤李约瑟等科学家认为,12—13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有磁罗盘、造纸术、独轮车和船尾舵;13—14世纪由中国传入欧洲的有火药、机械钟、弧形拱桥、纺丝机,雕版印刷术。

⑥蒙古在公元1219年至1260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⑦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废墟中发现了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残本。据考证,这是西夏后期之物,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之一。后来陆续发现包括西夏文、回鹘文、汉文的俗世文书、典册和宗教经典等,出土于我国黑水城、吐鲁番、敦煌、贺兰山、灵武、武威等地。

⑧科技史专家巴萨拉等认为:欧洲木雕版书的发明直到1460年才出现。其他学者研究发现:中欧早期的木板与活字形制、版面设计以及制版、印刷及装订方式与中国非常相似。

(1)请选择以上材料夹中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印刷术的两条大致传播路径。(要求:选取对应材料,分别写出两条传播路径并用材料佐证说明,也可以自己增加佐证材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活字印刷术带来的影响。
2024-04-09更新 | 1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