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5 题号:170124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用西式民主与人权思想改造中国传统监察制度,首创“监察权”。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遵循“总理遗教”,设监察院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1931年,于右任宣誓就任监察院院长,有舆论指出,“然际此贪污风炽,廉耻丧尽……实为几千百万人民日夜之所企求也。”从统计数据看,监察重心为文官,但对武官的监察以将官、校官为侧重,如1938年,弹劾第四战区副司令余汉谋“放弃职守、贻误戎机”,1944年,弹劾第一战区司令官蒋鼎文“废弛防务”等。监察院在端正政风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党治”之下的派系纷争,监察规范的模糊不清与“法外生法”,监察制度的刚性缺失等诸多因素掣肘监察权的行使,以致其效能不佳,远未达到其预期,有失民众之厚望。

——摘编自张伟《民国监察权运行实效考察(1931-1949)》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设立监察机关,广泛吸引群众监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在各级政府内广泛聘请人民监察通讯员,调查各类违法失职情况、征集群众意见等向监委作通讯报告。由于当时监察机关职责范围较为宽泛,缺少制度保障,其监督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1982年宪法颁布后,我国开始着手恢复监察机关,监察机关被定位为“专司监察职能”的机构。2010年修订后的《行政监察法》明确,“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执法、廉政、效能情况进行监察。”2016年以来,国家监察体制进一步改革,将行政监察机关从政府序列中剥离出来,明确国家监察机关的权力来源于国家最高权力,明确了监察机关监督、调查、处置三项权力,同时围绕三项权力赋予监察机关谈话、留置等十二项权力。

——摘编自刘晓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演进趋势及改革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推进监察工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监察机关的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当前我国监察制度建设的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废除科举制给中国政治带来了冲击,刚刚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为了重建有效统治,将目光投向域外,民国文官制度主要是以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为蓝本建立的。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文官高等考试分为政治、经济、法律、物理、数学、化学、机械、造船、建筑、医学等23个专门学科。南京国民政府在1930年发布的《规定政务官事务官之界限令》规定:几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任命的官员或已经国务会议议决任命但尚须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作最后审核才得正式公布的官员,均称政务官,除此之外的官员,即为常务官或事务官(公务员)。民国时期考试院办公楼院内卫士一律佩剑,还特设古乐队,发榜时主考官还师法明清的考官和皇帝,亲笔写榜,以示隆重。由于民国党治和军治色彩浓重,政府当局为党务人员和军人进入文官队伍大开方便之门,“非考试及格人员,可以直接上任,即日支俸;考试及格人员虽经初试再试及格,大多数仍须先行学习,学习期间虽有津贴,但与试署人员所支俸禄相差悬殊。”民国文官考试实行几十年,实际录取的人数总计不过千人,文官考试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无法实现孙中山先生一切文官皆经考试的想法。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利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据材料,概括民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民国文官制度的认识。
2022-02-19更新 | 1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发表演说:“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1916年,他说“吾今主张五权分立制以救三权鼎立之弊。”1924年,孙中山提出:“凡候选及任命人员,无论中央和地方皆须经中央考试,铨定资格者方可。”

——摘编自魏春明《论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文官廉政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各国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以有利于监督机构有效监控。与此同时,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西方国家还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来稳定文官队伍,使其工作尽心尽职。西方国家通过高薪养廉,使文官普遍享受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促使官员同经济界完全脱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了官员以权谋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文官回避制度使各级官员难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也可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西方文官廉政机制不仅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更多的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材料三   1982年,《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文件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将此前以各系统、各部门为主的分散考试改为统一组织的考试。针对干部人员范围过于庞大、缺乏分类管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着力推进不同类别干部的管理改革。19938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也随之确立。

——摘编自句华《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方文官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3-10-22更新 | 1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这些法规草案都是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制定的。孙中山认为,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但由于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摘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文官选拔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文官选拔制度确立的背景。
2023-10-31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