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1 题号:17193168
中国公益性的仓储制度对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一周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皇五年,隋朝中央政府采纳度支尚书长孙平的建议:“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双课出职权重,于当社造仓窖贮之。”长孙平在隋文帝的支持下,采取强有力措施,将民间自发兴起的义仓推广至全国。开皇十五年,隋文帝下令在西北地区实行义仓管理与储备粮源方面的变革试点:将这里的义仓由当社民间自己管理改为由州或县管理,将义仓粮食由劝募形式变成变成按户等定额。

——摘编自魏明孔《从义仓设置看隋代制度创新》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入侵和社会动乱的影响下,广东常平仓、社仓制度彻底瓦解。咸丰至光绪年间,广东省义仓发展达到空前的规模。以下为部分广东义仓统计:

仓名倡办者仓谷或经费来源管理和经营方式作用
(咸丰五年)香山县北山乡敦古堂义仓里人捐赀置田收租,倡办人自行经理。
(咸丰七年)顺德县龙氏敦厚堂义仓宗族拨银购谷,后拨尝田收租收藏租谷,后置产收租族内平粜
(同治六、七年)归善县新义仓知府劝令药商按月捐缴银两,以团练局之洋药,零捐团费,买谷藏仓。买谷7000余石,士绅管理。洋药零捐,发当生息,秋后买谷。平粜、发赈
(光绪二十四年)顺德县东马宁义仓田乡绅集会承筑桑基岁入租银1000余两赈饥、平粜
(光绪二十五)省城豫丰仓商人捐银48万余两督粮道经营正绅帮办

——摘编自陈春声《论清末广东义仓的兴起——清代广东粮食仓储研究之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义仓由民间自发转为政府官办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广东义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子》一书大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丰富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它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为了尽可能地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供给,国家必须适时进行粮食购销活动,“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主张进行“逆向调节”,即“以重射轻,以贱泄平(贵)”,当粮价下跌时,国家以高价收购,当粮价上涨时,国家以低价抛售储备粮,以此维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还提出了分级储备制度,倡导储备与国力相适应的粮食,“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百乘之国,不可以无百金之蓄饰。”《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成为历代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理论来源和依据,一直为后世所继承。

——摘编自刘甲朋《<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探析》

材料二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康熙以与民休息为执政原则,十分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对于垦荒者给予更多优遇。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政策,蠲免的种类有免征荒地田赋、灾荒蠲免、普免钱粮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五十年(1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亿5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农耕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回答康熙时期是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
2023-11-01更新 | 1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赋役。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

——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当时的政党均大力提倡“尽孝”,并将该概念提高到“尽忠”层面,作为团结民众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这一时期,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遇斩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

——摘自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3-08-12更新 | 1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养老思想从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到了汉代,继承并发展了古代的养老思想和礼仪,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养老制度。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的施政方针,举行养老礼。授高年以王杖,举孝入仕,以此提高社会对老年人的重视。政府发文,规定在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和责任。汉代极力宣传和推广(孝经》,官学和私学都开展孝道教育,尊老、养老风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养老制度开始走向法制化是汉代养老制度的一大特色,在汉代的刑事犯罪中,惩治不孝罪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养老制度在汉代具体实践的社会效果。对当时无论是小到家庭还是大到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延续至今。

——摘编自李韶珂《论汉代养老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政府在养老制度上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养老制度的影响。
2021-01-29更新 | 1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