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 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1764125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蚕桑丝织业,起源颇早,但直到东汉末年,仍仅见于少数个别地区,至唐朝,仅长江下游28州中,蚕桑区已达85%。其品种涵盖绫、罗、锦、纱等,纹理样式也由唐初18种增至中后期的38种,如《元和郡县图志》载:“自贞元之后,凡贡之外,别进异文吴绫……纤丽之物,凡数十品。”唐中后期,江南丝织业也改变“艺桑鲜而布帛疏滥”的境地,跃进全国最先进行列,其特殊、高级丝织品也成为宫中服饰的首选,甚至唐皇为此下诏:“禁断(江南)织造淫巧”。

——摘编自卢华语《唐代长江下游蚕桑丝织业之发展》

材料二   两宋时期,江南丝织品作为商品输出的记载尚未发现;元代,华北、四川等地的丝织业依旧发达;至明中叶,除江南之外,全国仅有少数城市还保留一些规模有限的丝织业,其中规模最大的潞州(山西),织机数约为9000张,年产潞绸约10万匹,仅相当于或不及江南一个大型丝织业市镇的织机数与产量。因此,明代商人携数千金购苏杭绫罗绸缎运销四川之事颇见于小说。16世纪以后,随着日本发现诸多银矿和新航路开辟,丝—银贸易成为中日、中欧、中美最重要的贸易之一,在清前中期以前,江南丝织品始终在这一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南京的“金箔织”更在欧洲市场上享有盛名。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江南丝织业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丝织业的发展变化,并从政治、经济方面简述其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元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基础上,明初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的政策促进棉花的普及,形成了沿江濒海的植棉区域,特别是棉纺织机具的改进更是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在这些内外因素作用之下,苏松地区的棉纺织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棉纺织业内部显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大量棉布进入市场流通,促进了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棉纺织业的发展也给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明中叶之后大量棉业市镇的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是应该看到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而它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出现的新兴因子难以继续拓展。

——摘编自社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材料二   美国南部的棉花品质优良,再加上内战前棉花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市场,棉花成为南部唯一具有绝对优势的经济作物。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发展,运输价格大幅下降,南部可以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粮食与肉类,棉花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为集中生产棉花创造了条件。为此南方种植园主通过大规模增加棉花产量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利润。由于内战结束后,绝大多数黑人租佃农普遍贫困,靠借贷为生,于是种植园主利用借贷强迫黑人租佃农种植并出售棉花以偿还债务,这样借贷者陷入了“棉花-债务-更多棉花-更多债务······”的恶性循环之中,以致南部棉花生产的单一种植结构长期存在,且情况不断恶化。

——摘编自吴浩《试论内战后美国南部棉花生产扩张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021-11-20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进度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的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力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⑵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回答,材料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从流通领域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⑶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变化?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推测一下景德镇的制瓷业在近代社会会出现什么变化?(推测要符合当时的历史现状,至少答出三种可能性)
⑸为了印证你的推测,你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资料?(至少答出两种)
2011-08-02更新 | 10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棉布)其幅匹之作,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麻,免缉绩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虽曰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茧纩不足,而裘褐之费,比最省便。

——王祯《农书》

材料二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挚花,各有其法……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南村辍耕录》

材料三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明史》卷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元明时期我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18-01-15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