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题型:论述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17961377
材料
时间(朝代)事件
公元前221—前207年秦度分封,兴都县
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9—23年(王莽新朝时期)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
490—499年(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604—618年(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780年(唐德宗时期)实行两税法
927—997年(宋太祖太宗时期)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927—947年(工大宗时期)推行“因俗而治”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1069年(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
1271—1294年《元世祖时期》实行行省制度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可分成“非大一统王朝的变法”和“大一统王朝的改革”两种类型。“非大一统王朝的变法”包括先秦各国和北魏的变法、改革。这种类型改革的特征在于……统治集团中的改革派十分重视联合、团结知识阶层,以扩大和加强社会改革运动的主导力量;改革者得到决策者的全力支持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从而可以将自己的全部改革设想和意图付诸实施。这种类型的改革大多取得了成功,达到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等既定目标,使社会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大一统王朝的改革”包括除上述以外的历代王朝的各种改革。这种类型改革的特征在于……改革派往往忽略或轻视对知识阶层的联合、团结,不能积极地调动这一重要的社会力量;改革者时时处处受到决策者的掣肘,无法将全部改革设想和意图贯彻到底,也很难及时、迅速地纠正决策者在指导改革过程中的失误。因此,这种类型的改革都遭到了失败。

——摘录自丁云《关于中国历代改革类型分析问题观点综述》


根据以上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变法与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史实准确)
2022-11-13更新 | 129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汉化与胡化

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政策,巩固了北魏在北方的统治。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原来拥有一定特权的鲜卑武人,政治地位降低,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盾,致使孝文帝去世后仅二十余年,北魏鲜卑贵族领导了六镇起义,导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

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则反其道而行之,推行胡化政策。如在军制上,他采用了更似鲜卑旧制的八柱国制、府兵制等。此外,便是改造汉人世家大族的姓氏及郡望。约言之,西魏宇文泰改造汉人姓氏及郡望之政策分为二阶段,其先改山东郡望为关陇郡望,其后则径赐以胡姓,使汉人士族在姓名上有了鲜卑族烙印。文化上宇文泰非常重视胡俗。西魏社会中的胡语、胡服、胡戏、胡乐都十分流行。这表明宇文泰除实施充实物质之政策外,必应别有精神上独立有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文饰辅助其物质即整军务农政策之进行,更可以维系其关陇辖境以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为一家,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强团体。

与此同时,宇文泰也大行《周礼》复古,如:用周礼中的四官取代三省制,用《尚书》周诰问题取代通行文体。宇文泰用《周礼》名号,以暗合其当日现状,故能收摹仿之功用,终以出于一时之权宜。后来逐渐发展,还汉魏之旧,君臣皆服汉魏衣冠。在政府机构和官僚制度方面都沿袭了孝文帝改革的制度。最后,在继承西魏、北周的隋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后,杨坚又下令恢复汉姓,而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也在此时基本完成。

——摘编自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有学者认为:“汉化”与“胡化”是北朝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看似矛盾,实则殊途共归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2019-06-12更新 | 177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历时将近400年。就其时代特征而言,有以下几点:

①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   

②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③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④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   

⑤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

请你选择上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任意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说明。
2021-09-24更新 | 3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