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疆域的奠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17975248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日,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纥以南,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等

材料二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的新问题,并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上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吐蕃首次遣使朝贡,至吐蕃王朝崩溃,212年间双方使者往来共191次。来往使团多者上百人,少者也有十余人。有些使臣长期居留对方,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之久。这些使团的任务包括报丧、吊祭、朝贺、进贡、报聘、请求、迎送、市易等等,然而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和亲与会盟。710年,唐朝以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赤德祖赞。731年,唐朝应公主之请,赐予《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书。金城公主之子,就是藏传佛教前弘期最著名的弘教法王赤松德赞。赤松德赞时,吐蕃势力达到极盛,向西越过了帕米尔高原,向南到达了恒河岸边。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军入藏,结束了和硕特及准噶尔等蒙古势力统治西藏的历史,正式将西藏纳入清朝版图。雍正五年(1727),清设置“驻扎西藏办事大臣”,统掌前藏和后藏之军政,有效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军击退廓尔喀对我国西藏的侵略,并与廓尔喀、布鲁克巴和哲孟雄划定了边界。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创立了“金瓶掣签”制度,次年,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将西藏地方事务的管理推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李大龙主编《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蕃往来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清朝与西藏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2023-11-30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因南北对峙、边地割据,加之西域纷乱,政局多变,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靠东南海路……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满足皇室、官僚的生活需要,对海外贸易十分重视,陆续在沿海设置市舶司,其中泉州市舶司元裕二年设立。宋人赵汝适在泉州亲自“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国家名称超过了六十个。元丰年间,宋政府为保障入港商船的安全及防备走私,专门在泉州等港设置了望检司。……南宋政府对招诱许多外舶前来贸易的外商,政府就特别授予官职,以示奖赏。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施琅(16211696年),福建省泉州人。他多年来精心谋划对台用兵方略,提出“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即以战逼和……攻取台湾后,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数,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祝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道之窟,遗害巨测,似非长久之计。”

——摘编自《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施琅主张坚守台湾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施琅在收复台湾过程中的作用。
2022-03-18更新 | 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少数民族改革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与匈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态度,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说明清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创新”,并简析清朝版图开拓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2022-02-13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