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1840658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世家,没有能连续执政超过五代的。这句话也引申为家学、财富和地位不能永远世袭下去之意。孟尝君深明这个道理,故劝田婴舍弃家业厚待宾客,由此而名闻于诸侯。

材料二下面是几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史料: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3)材料二中《汉书·食货志》中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4)这三次改革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2018-05-02更新 | 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

材料二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和影响。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
2020-10-13更新 | 5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有学者认为: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为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成就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鼻其傅”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徒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是分不开的。

——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就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近为政府敛财····“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安石最大的弊端,还在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它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穆批评“王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近为政府敛财”的政策及理由。

2018-04-02更新 | 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