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1 题号:186981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并将郡县制推行到了边疆地区,汉王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在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以及南部边疆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诸如东北边疆设立了玄菟郡、辽东郡、辽西郡等。汉王朝在统一边疆地区的时候,有一些边疆民族脱离其民族主体而迁徙到了内地,为了管理这些民族,汉王朝设立了属国,置属国都尉管理,但其内部事务仍然由该内徙民族的酋长负责。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也采取过武力讨伐的政策,如自唐太宗时开始的对高句丽的讨伐即持续了数代,但从总体上讲唐王朝的边疆民族政策是以怀柔、招抚为主。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国门洞开,从此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西北方向,英俄插手甚至侵入对新疆、西藏;东南方向,美国、日本先后企图侵占台湾;西南方向,法国的侵略战火从越南蔓延到了中国本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全方位的边疆危机,面临被瓜分的威胁。

——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材料三   “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个根本性立场和经典话语,其内涵需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治理才能予以透切把握。长期以来,中国边疆治理相关议题,一直牵动着国人诸多难以言说的心绪,这种心绪既关乎历史,也直指当代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青觉、吴鹏《人民至上: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制度基础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汉唐时期的边疆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比近代中国边疆碰到的新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 500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攻打太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场战争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不同影响。
2022-10-12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边疆治理与经济建设】

材料一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西部地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开发。第一次是“一五计划”时期以“156项建设项目”为核心对西部地区的建设,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择矿产资源丰富以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第二次是“三五”时期以“三线”建设为核心而进行的开发。这两次西部开发都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强有力的国家计划实施的。世纪之交,党中央又一次做出了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西部地区进行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发。

——摘编自董志凯、吴江《我国三次西部开发的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治理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五”时期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2023-05-27更新 | 1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口岸是内地水路来往或由水路改其他水路航线的旅客和货物转载设备的总称,包括沿海口岸和内地口岸两种。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开放五个沿海口岸为对外,的通商商埠,外国人可以在这五口自由居住与贸易。随着此后历次战败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陆续订立,中国被迫增开更多的沿海港口与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即所谓的“约开口岸”。到了1894年,条约口岸的数量增至35处,且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就经济方面而言,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新式生产事业与商业活动的中心。

——摘编自林矗《通商口岸对近代经济与教育的影响》

材料三   最初,中国政府对租界内行政、司法还保有干预权,后来外国侵略者逐渐排斥中国的主权,实行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在通商口岸,外国侵略者开设洋行,强划租界,享有治外法权,鸦片贩子、投机商、流氓、骗子等等蜂拥而至,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中国近代史》李侃等著


(1)材料一所示地区是何年,在哪一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写出与其同时开放的通商口岸中距离该地区较近的两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通商口岸设置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列强在通商口岸获取的特权,辩证分析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022-10-14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