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69 题号:1876598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历程中,现代化经验大多来自西方,西方化也由此被塑造成人类现代化的代名词,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非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削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立跨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

——摘编自戴维来《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方》

材料二   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锲而不舍、赓续接力,付出超乎想象的艰辛努力,依靠勤劳智慧苦干实干拼搏得来的。中国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现代化;中国还积极以自身发展带动他国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牺牲别人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而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发展繁荣的现代化。

——摘编自周文《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并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美德三国能源转型关键时间节点

国家煤炭系统石油系统天然气系统
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开始时间完成时间
英国1560年之前1619年
(49.1%)
19261971年
(48.5%)
1970未完成
1973年(11.1%)
美国1850年前1885年
(50%)
1910年前1950年
(38.4%)
1925年未完成
1973年(30.1%)
德国1815年1853年
(49.6%)
1954年1972年
(46.1%)
1971年未完成
1973年(8.7%)
(注:括号内数字为特定时间点相关能源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1978~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量由5.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4.6亿标准煤,增长了4.3倍。据统计,2005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22.2亿吨,占整个一次能源消费的68.7%,而石油天然气仅占24%。近几年,我国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为16%,而石油开采的年增长速度却只有2%,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63亿吨。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的82%将依赖进口。

——摘编自刁秀华《中国能源安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英、美、德三国能源转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西方国家能源转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
2023-03-30更新 | 2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铁路梦”

火车的发明极大地拓展了陆上移动空间与物流能力,不断地发展着人类的“铁路梦”。

材料一   苏格兰人乔治·史蒂文森,制造出他著名的“移动引擎”,这使煤的价格降低了将近七成,还让曼彻斯特与利物浦之间开通第一条   客运专线成为可能。从此,人们可以用前所未闻的15英里的速度,从一个城市奔向另一个城市。

——房龙《人类的故事》


(1)材料一中,“移动引擎”得益于什么动力?此发明对英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通往加利福尼亚的铁路建成了。但是这条铁路之所以能建成是由于资产者通过国会赠送给自己大量“民地”,也就是从工人那里剥夺了这些土地,是由于资产者输入了中国苦力来压低工资,最后是由于资产者建立了一个新的支系——“金融贵族”。

——《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1869810日)


(2)依据材料三,概括“通往加利福尼亚的铁路建成”的主要条件。

材料三   欧洲富强之本……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凡为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初


(3)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孙中山“视铁路为命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我国高铁的成功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有力推动了我国铁路标准走出去。目前,我国与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标准化互认合作协议,显著提升了我国铁路标准的影响力。车轮飞驰,不觉经年。以高铁为代表的“国家名片”,让世界不断感受中国发展的强劲脉搏。

——摘自《飞驰的高铁》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人类不断发展的“铁路梦”?
2022-06-22更新 | 1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其著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对贸易政策问题的相关叙述

①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工业中心战胜南方的棉花、烟草种植者而告终。前者是十足的贸易保护主义者,后者主张自由贸易。

②美国总统格兰特断言:“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因此获得满意的结果。……近两个世纪以来,英国感到接受自由贸易较为适宜,因为它认为贸易保护主义已不能再给英国带来好处。”

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麦金利税率。1897年,丁利法案再一次提高关税率。不久,面对具有危险竞争能力的美国工业品的泛滥,欧洲发达国家不得不筑起关税壁垒。

④“托拉斯”一词于1882年首次问世,石油、钢铁、食品、铁路和烟草都掌握在飞速发展的垄断集团手中。内战结束后的三十年里,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七倍。美国煤产量已和英国煤产量相当,钢铁产量是英国的两倍,铁路总长度则是英国的九倍。

⑤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输出自由汇兑、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理论,但这种理论是针对他人而言。为了否定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民族工业的权利,削弱政府在这些国家中的作用,A应运而生。

——以上材料整理自【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1)你是否赞同材料中第②部分中美国总统格兰特的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给你的理由。
(2)在第⑤部分论述中,为了实现美国的“这种理论”,A处应该填什么?
(3)综合学者的上述论述,你得到什么启示?
2021-05-16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