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经济的发展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89 题号:19120877

历史笔记资料表

作者

书名

内容

北朝杨街之

《洛阳伽蓝记》

展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扶闻,书中亦有不少神异鬼怪故事。然其遗闻轶事,颇足以补史乘存文献。

唐朝姚汝能

《安禄山事迹》

记载禄山诸事,文辞灿然,叙述颇详,而不免于琐杂,然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所记禄山事,亦不能舍此而他求也。

宋朝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自都城、坊市、风俗、典礼,糜不该载。如此之类,皆可以互相考证,订史氏(史家)之误。

——选编自姚继荣《唐宋历史笔记论丛》


根据上表信息,归纳“历史笔记”的特点,并简析表中三种“历史笔记”的史料价值。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初上贡之茶颇多,只有福建茶(建茶)始终列为贡品。宋人以饮(茶主要出自福建)为时尚,推建茶为冠腊茶也受到了辽、金等国的钟爱。神宗使节出使辽国,带了大量福建团茶为礼品,此后“虏人非团茶不纳也”;高丽国亦“惟贵中国腊茶并万维网赐团”,所得腊茶除来自赐责(赏赐、赠送)外,商贾亦通贩:故统治者对它格外重视,实行的管理政策也比较特殊。

嘉祐四年(1059年),东南他路茶允许通商而福建茶独禁(茶叶专卖制度):通商茶价低而营销灵活,禁茶价高而流通滞缓,使“福建茶陈积”;熙宁五年(1072年)三司乃奏请:“乞在东京、京西、淮南、陕西、河东、河北禁榷外,其余路并通商贩:福建茶法开始实行官买与通商并存之制,在江北实行禁榷,江南行通商。元丰ニ年(1079年),三司言:“腊茶自禁私贩,官场渐多集者,乞自今岁计所市茶,限当年运至京师,其江浙湖川陕路即权许通商。”元丰七年(1084年),“建茶只令在京变转”,断约建茶从河北销入敌界之途。

——摘编自黄纯艳《论宋代福建茶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福建茶曾“独禁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熙宁、元丰时期福建茶法变动的特点.
2021-03-07更新 | 1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实行独相制,开创了宰相任免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宰相权力逐渐向尚书台转移,尚书令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变独相制为集体宰相制,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前期,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左、右仆射在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的政事堂讨论国政,集体做出重大决策。最初仅限于三省长官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官员也可参加政事堂会议,他们以本职加上“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义,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高宗以后,则多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周中书门下三品”头衔参加政事堂集体议政,行使宰相职责,集体宰相制由此逐渐形成。这就使参政议政的人员范围明显扩大,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峰飞《论三省六部制对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

材料二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
3559万贯2321万贯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
(公元1021年)
5698万贯2762万贯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
(公元1077年)
7070万贯2162万贯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三   宋代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隋唐宰相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唐朝政事堂集体决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述宋代社会观念变动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3-06-09更新 | 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义乌模式

义乌: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目前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文明城市等。

义乌县城始建于秦汉时期,当时没有城墙,主要以周边的山水为城防,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宋代时义乌经济繁荣,丝绸、酿酒、陶瓷等产业较为发达,出现了代替金属钱币的关子与会子。元代和明代,义乌的商品经济更是对工商业集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商文化传统。明嘉靖年间,骁勇善战的义乌兵跟随戚继光南下平定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又北上修长城,用他们的血与肉书写了“刚正勇为”,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到了清代,义乌城镇集市继续发展,数量达到了29个,并出现了许多注重商业道德,受到乡里、亲族的尊崇的良商义贾,例如顺治年间的杨人杨思睿,咸丰、同治年间的佛堂人王文彬等。

——摘编自《义乌县志》等

义乌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

时间段/年核心特征内涵
1978—1992市场化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推动全市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1998—2002城市化依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途径,促进全市由农村市场化、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城区经济主导转变。
2003—2008国际化包含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商汇天下,货达全球。

——摘编自钱泓澎《多重制度逻辑下义乌模式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义乌的经济、社会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义乌模式”。(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5-16更新 | 1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