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1 题号:19162813
人口迁徙改变了区域人文地理形态。阅读材料,完现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的确,凭着自己的实力,印欧语系的波斯人在向西方的推进中节节胜利。但是不久他们就遭到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抵抗,这些印欧人几个世纪前就移居欧洲并占领了希腊半岛及爱琴海诸岛。他们发觉自己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希腊与波斯之间因此发生了三次著名的战争。战争期同,述斯国王大流士和薛西斯侵略了希腊半岛的北部,千方百计想在欧洲大陆上占据一席之地。

材料二   16611812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新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定,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每乘北风附洋船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

——摘编自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

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12月,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伊拉克6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

——摘编自陈冰《全球雄民治理的出路在哪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波斯人崛起的地理区域以及“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族群名称。分析波斯人的迁徙对区域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代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区域。结合所学,分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在军事上并不只是具备防御功能。当中原王朝转入战略进攻态势时,烽燧亭障随着前锋兵马的挺进而向前延伸。在西汉势力向西域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列置亭障具有关键意义。这些亭障构成防御线,构成交通线,也构成供应线。这些亭障还为汉向更西的地方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提供保障。

——据田余庆《论轮台诏》等整理

材料二  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


注:实线代表温度变化,以0线代表1980年温度水平。虚线代表农牧交错带移动位置,以0线代表1980 年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以北移为正方向,以南移为负方向。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明朝:公元1368-1644年。

——李霞《基于G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时空变化及特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论述汉长城向西延伸的历史意义。
(2)有学者认为,由于自然和人文双重因素,明长城较秦长城和汉长城向东南后缩数百公里。根据材料二,分析“后缩”的自然因素。
2022-03-26更新 | 3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社会安定,遭受战祸破坏的生产力得到恢复,全国人口开始迅速增加。明代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之风日盛。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福建耕地面积为146259顷,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朝廷统计的耕地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至134226顷。闽南人不得不向外迁移,但福建北部多穷山恶水,移民的空间不大。因此,“贩洋取利”便成了闽南人“下南洋”的重要推动力。……促使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殖民者东来所带来的商机。

——摘编自庞卫东《“下南洋”与“走西口”——闽商与晋商比较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闽商“下南洋”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二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向“安土重迁”的中国农民却连绵不断地爆发出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民工潮”现象。沿海地区率先实施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及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吸引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因素。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管理政策经历了从最初限制流动到允许流动,从控制盲目流动到规范流动和实施有序化流动,直至实行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一体化。“民工潮”同大包干一样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继土地改革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的又一次解放,“民工潮”的实践证明其对社会的贡献是历史性的。

——摘编自栾敬东《“民工潮”的成因及社会经济影响深层探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工潮”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1-04-07更新 | 1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汉末年以来,各地封建军阀长期混战,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死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及西晋统治者为补充兵源、发展生产,鼓励甚至强制少数民族入迁。晋武帝在位时,仅匈奴入塞者就有三十万左右。“终魏晋世,黄河、长江两流域间,连岁凶灾,几无一年或断。总计二百年中,遇灾凡三百零四次。其频度之密,远逾前代”。东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汉国刘渊在其徙都平阳时,将民户也迁到平阳。在灭后燕后,前秦苻坚将关东胡汉人民十万户迁至统治中心关中。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

材料二:1850年代,美国许多州,尤其是西部各州在欧洲设立了移民办事处。1862年,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美国公民或申请公民资格的人,都能免费获得一块160英亩的公共土地。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同年,波士顿商会还成立了美国移民公司,目的是从欧洲招募熟练工人。1865年以后,各州积极采取移民政策,招募劳动力的热潮从东部扩展到西北部。1850年起,美国移民数量剧增。从1820年至18880年,合计有1164万人移居美国。

——摘编自王晓峰《美国政府经济职能及变化研究》等

材料三:1954年,仅上海市无法就业的青年就达60多万人。在团中央的发起和组织下,全国迅速掀起组织青年垦荒队到边疆的活动。1956年,中共中央指出国家应当有计划地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决定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要求国有农场的耕地面积要增加到14000万亩。1956年的移民垦荒任务确定为:由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移出55万余人,分别安置在黑龙江、青海、甘肃、江西、内蒙古等省区,建立新的农业生产基地。1956年中央对移民垦荒的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迁移时所需的路费和住房、建设新村道路、桥梁、水井等费用,均由国家投资解决。

——摘编自闫存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移民垦荒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末年至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徙的原因,并指出其迁徙的方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50—80年代美国外来移民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6—1957年我国省际移民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省际移民迁徙的历史作用。
2023-11-20更新 | 1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