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中古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 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7 题号:191885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文明由此走上了辉煌的创新与发展之路……在阿拉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阿拉伯帝国把古典的希腊罗马文明、犹太文明等综合起来,进行创造性地融合与发展。阿拉伯帝国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把东西方的古典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刘魁《中阿古代科技文明兴衰的比较研究与启示——兼论中国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材料二   阿拉伯人在科学上注重实地考察和观察,尤其注重试验的方法。阿拉伯学者把科研成果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阿拉伯科学文化在向西欧的传播过程中,唤醒了西方,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摘编自褚秋雯《浅谈阿拉伯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

材料三   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几乎中断,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急剧减少,致使商品价格迅猛上涨。欧洲上层社会只得高价采购,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重金属大量外流。这迫使西欧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力图另辟蹊径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科技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充当的角色,并分析阿拉伯帝国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古时期的欧洲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中古时期的亚洲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小玉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责——兼评亨廷顷“文明冲突论”》


(2)随着文明的扩张,中古时期的亚洲出现了两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请写出这两个国家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日本为例说明“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材料三       玛雅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其形成经历了由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500年的漫长时期。古代玛雅人曾经建立了以墨西哥的帕林科、危地马拉的蒂卡尔、洪都拉斯的科潘为代表的文化中心。玛雅对外交往贫乏。社会形态发展缓慢。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科技高度发达,如历法、星座图、建筑等,但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科技却十分落后。他们培植了众多农作物,依靠农牧业养活了众多的人口,但主要使用的却是简陋、落后的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生产工具。

——摘编自黄小群《美洲土著人文化探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玛雅文化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古时期文明的总体特征。
2023-04-03更新 | 7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高地位,具有包容、博大、求知等精质,公元6世纪至7世纪,外来慢略和传统商路改变导致了阿拉伯半离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了庞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处在东西方的交通收道上,商业往来、人员交往,为文化对接与碰撞提供了便利,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如日中天,是当时政局松散、不统一的西欧所无法比拟的,文化的对外传播既是帝国强盛的标志,也是必然的结果,阿拉伯人对于书籍和典籍是非常珍视与热爱的,达宫显贵等人出资兴建图书馆,伊斯兰教也十分鼓励教徒学习知识。特别是兴起于中世纪的翻译运动,从最开始零星翻译到最后声势浩大的群众社会活动,阿拉伯人的学识在升华与充实。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典籍又流回欧洲,在其理性的土壤上开出绚烂的花朵。

——摘编自殷实的《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对外传播》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辉煌灿烂,它与希腊、罗马等文化一起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对欧洲有很大影响,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对欧洲自然科学起到了启蒙作用,其地理学家宣传了古代地圆说,认为世界这个已知半球有一个“圆屋顶”,坐落在与四个方位基点距离相等的地方,并把它写进了拉丁语著作,后来哥伦布从中获得启发,推动了他去发现新大陆。其文学对欧洲文学发展影响较大,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在取材,写法和风格上都曾借鉴于阿拉伯文学。阿拉伯帝国与唐朝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国广州、扬州等地也成为阿拉伯商人来往之地,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先由阿拉伯人接受再传播到西方。

——摘编自唐宝才的《阿拉伯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世界影响。
2024-05-23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文明的产生、发展、交流与传播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静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普希提著,马监译《阿拉伯通史》

材料二   阿位伯帝国与中国的贸易通道主要有两条。与拜占庭、东欧斯拉夫人的贸易非常活跃。而帝国与西欧的贸易通常先把东方各国的商品转运到威尼斯、亚历山大等港口城市,然后由意大利商人输往西欧。

——摘编自潘树林《阿拉伯帝国的中介贸易》

材料三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四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中国孤儿》剧本。剧本写到:张惕接受皇帝托孤,决定要用独生子替太子送死,其妻子伊达美不予配合,说:“你向他发过誓么,要杀你的亲生子?唉!有什么贵和贱,又有什么主和臣,都不过一点虚荣定了一时的名分;天生来大家平等,……要谋自己的善后,才是我们职责。”剧中还有“士可杀而不可辱”、“请用理性、公正和习俗教化百官”等言论。
1755年,《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的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孤儿》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023-05-15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