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19412389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分布地区统计简表(部分)

今地区唐代五代宋代元代今地区唐代五代宋代元代
北京13江苏296
河北312上海44
山西1410浙江515649
山东123福建618511
河南221112四川6315
陕西717江西7822494
安徽2015湖北1710
广东21399湖南87021
港澳1广西101
贵州113海南2
云南1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材料二   到15世纪末,欧洲已有40多所大学,基本都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其中文艺科目深受古希腊影响,内涵丰富。大学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司法权,能够控制自身的组织和成员;在经济上并不依赖于城市政府,反而对所在的城市经济繁荣大有好处;在大学内部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虽然宗教思想在中世纪教育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大学却为新时代文化的出现和知识的飞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书院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大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教育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   19063月,清政府学部拟定了《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提出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宗旨,经清政府批准正式颁布,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中央政府明令颁发的教育宗旨。民国时期,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期间,先后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和《对于教育宗旨之说明》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新思想。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废者也”。此乃他为民国教育提出的“五育”并举、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宗旨。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后,教育部颁行的民国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助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人存活的自然手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国家以建设与恢复发展为主要任务,劳动教育也以个人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为主要目的进行初塑。国家将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定义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通过教育支援工农生产,通过教育推动国家建设。1950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报告中最初提及“实行教育与生产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劳动教育在新中国国家政策中有了新的内涵,推动与基础生产相结合的劳动成为教育的新形式,在劳动中开展教育、通过劳动进行教育以及劳动推动教育发展。

——摘编自张雨强《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方针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新变化和意义。
2023-04-20更新 | 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郭沫若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一生中翻译了大量外国文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二十五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反对旧礼教旧社会的战斗中,有着他这一位旗手;在当前反法西斯的战斗中,他仍然是那样挺身站在前面,发出对野蛮侵略者的诅咒。”

——1940年11月周恩来《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二十五周年特刊》

书籍原作者出版时间
《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德国)初版于1922410日上海泰东图书局
《鲁拜集》欧玛尔·海亚姆(波斯)初版于192411日上海泰东图书局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河上肇(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初版于19255月商务印书馆
《政治经济学批判》卡尔·马克思(德国)初版于193112月上海神州国光社
《生命之科学》威尔斯(英国)初版于1934年商务印书局
《美术考古一世纪》德亚多尔夫·米海里司(德国)初版于19488月上海群益出版社

——摘自《郭沫若译作选》

材料二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以来,东西方文化就如同两条彩带缠绕在中华民族精神转型和发展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先贤们主动吸纳西方先进的价值理念,构建和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而翻译西方经典名著,宣扬域外先进精神理念,以此教化国人,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转型,则是其中主要的途径之一。深谙其道的郭沫若也同样延续着相同的文化路径,将翻译活动作为自我文化建构的出发点。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沫若译作再版梳考》

(1)材料一对我们了解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帮助。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翻译活动。
2024-05-07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8世纪以来,阿拉伯帝国武力征服西班牙后,就非常重视当地教育,“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写字”。穆斯林西班牙有70座公共图书馆,藏有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书籍。哈干姆二世时科尔多瓦的图书馆最大,藏书达60多万册。除公共图书馆外,这里还有数目众多的私人藏书。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班牙,更加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照亮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科学文化的黑暗世界。

——摘编自吴长春《阿拉伯文化传播到西欧的途径》

材料二   在产业革命席卷欧洲大陆之时,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该法规定,经地方纳税人投票同意可以使用地方税设立公共图书馆。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其公共图书馆运动得到发展。在社会和政治相对稳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1906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公共图书馆在法国顺利发展。总体来说,到20世纪初,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与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梁跃天《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统治下西班牙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意义。
(3)据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启示。
2024-05-28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