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 古代希腊文明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194791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邦的儿童七岁前由家庭负责教,包括学习唱歌、神话故事、儿童游戏,以及礼貌习惯等。男孩七岁开始入校学习,女孩则不能进校。学校由私人设立,包括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 国家虽然没有指定具体课程,但有控制或监督教育的权力。当时法律规定了父亲负责送儿入学的义务,还规定了学日的长短,并指定官员监督学校工作。雅典青年到十八岁时,要参加为期二年的军事训练。希波战争前,军事训练带有强制性。希波战争胜利后,纯粹是为了发展体质并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体育教育衰落了,雅典青年们逐渐热衷于智者和修辞学教师所投的课程,以满足日益被强化的民主意向。

——据李晓玲《论伯里克利立法时代的雅典教育》

材料二   中古时期,欧洲国王同地方封建贵族长期存在斗争,国王往往支持大学的兴建与发展。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就在1224年建立了那不勒斯大学。中古时期,基督教的僧侣们垄断知识与教育,蒙彼利埃大学成立于 1289年,大学资格由教皇尼古拉四世亲自授予。教皇利用大学研究基督教授义,培养神职人员,当时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神学学科。13世纪起,大的商业城市已经认识到创办城市大学的优势。城市大学能够培养工商业阶层所需要的法律人才,以及提供为王权服务的文职人员。这些都能提升所在城市在当时欧洲社会的地位。

——据王辉《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灿烂的亚非文明

   

材料二   “平民政体”一词的确解应是自由而贫穷—一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家头政体”一词的确解应是富有而出身(门望)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三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横贯亚欧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当然,即使早在古代文明时期,也始终存在着某种地区之间的相互接触,如游牧部落向四面八方的入侵就是一个证明。但是,在古典时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农业和文明的扩展大大超过过去,商队的路线已遍绕整个亚欧大陆,亚欧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为紧密。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图1、图2、图3分别是哪些古代文明的代表?
(2)材料二中的哪种政体更能发挥公民造就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的创造力,试举两例说明古希腊文化的创造力。
(3)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哪些人类文明的规律性认识?
2023-08-22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材料一   古希腊有多次著名立法活动,但大都限于城邦内部,从未出现过统一而体系化的法典。古希腊的法律中没有发达的专业术语,成文法对后世影响不大,但其关于城邦民主政制的立法,即对国家政体的思考,对以后欧洲国家的公法产生了较大影响。

古罗马于公元前5世纪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时期,统一的法典不断推出。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汇编《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古罗马社会经常使用的“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在今天仍被广泛使用。

——摘编自王加卫《古希腊与古罗马法律制度的差异及其成因》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比较古希腊法律与古罗马法律的异同。

材料二   什么是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善,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帮助雅典人获得关于善的知识,他确立了一种方法:诘问。苏格拉底在乐此不疲的追问中,促进了被问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增长了理性思维的水平。

——摘编自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等

材料三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们在人的头脑中发育,就能养成仁义礼智的善性。善性表现在实践层面即“善行”。通过个人自我修养形成的“善行”相加,就能形成整个社会的“善行”。

——摘编自《孟子“善行”和“善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等


(2)关于“善”,苏格拉底和孟子有着不同的认识。依据以上材料,填写表格。
人物
内涵
苏格拉底孟子
善的本质和表现
获得善的途径通过诘问获得
追求善的意义

材料四   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罗马帝国的法学家对法律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

12世纪,实现法律统一,取消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实现人的权利平等、契约自由,成为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迫切要求,而当时西欧各国现有法律都不能适应这种客观需要。西欧由此兴起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

15世纪,有学者开始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研究罗马法。他们着重研究罗马法的本意和历史沿革关系,引进了当时盛行的科学方法,在罗马法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之间架起桥梁。

——摘编自《外国法制史》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罗马法的价值。
2023-08-08更新 | 1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荀子认为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四时寒暑、阴阳万物等都有自己的规律,指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但如果“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他还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类拥有技术和智慧,并凭借其智慧发明了音节、语言和概念,创造了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不仅如此,人类还拥有政治智慧和品德,以便结成城邦、社会。同时,人人都有参与一切公共政治与社会事务的权利。这是一种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人的力量与价值的张扬,人作为主角开始登上社会历史的舞台,并迅速占据中心位置。

——摘编自龚桂明《人的主体地位的首次确立——普罗泰格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阐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荀子与普罗泰格拉思想的主要相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2020-04-01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