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开创外交新局面 >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874 题号:1964154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以世界市场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是人类历史主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步入世界市场的问题上,存在两个观点:
观点1:在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是早期世界市场体系构建的“引擎”(发动机)之一。由于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并推动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铜币和其他商品进入世界市场。
观点2: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至二十世纪初达到高峰。此时期,中国被迫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并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起,至七十年代初,一直被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隔绝在外。进入七、八十年代,中国重新进入世界市场,至本世纪,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1)据材料一的观点1,结合所学,概括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对国外白银大量需求”的原因,指出中国此阶段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2)据材料一的观点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清朝后期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概述中国社会为改变这一局面(在此阶段)所做的努力。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政府为反击美国封锁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概述七、八十年代中国得以重新进入世界市场的国际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新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使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2)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材料三   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

——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

材料四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尼克松的讲话


(3)20世纪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怎样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政府接触?

材料五   针对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一事,有人画了以下两幅漫画:


漫画一:美国2003年攻打伊拉克遭到俄、德、法三国的反对。


漫画二:美国无视联合国的存在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4)请根据材料五的两幅漫画谈一谈你对当今世界局势的认识。
2019-08-15更新 | 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钱乘旦、许洁明《大国通史·英国通史》
材料二 一些比较务实的人,则希冀并致力于逐步消除各种祸患和通过国家干预或组织工会来调和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些人,以马克思为首,则鼓吹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进行无情而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的理论。……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830-1870》
材料三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动荡是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严重的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结症所在,使改革和调整势在必行。
——杨宁一《20世纪的文明演进》
(1)请以18、19世纪英国在政治方面的相关史实来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材料二的这些主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马克思的主张在法国和俄国有何实践?
(3)二战后,现代化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概括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调整。
(4)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内外压力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请归纳发生的变化有哪些?(可从政治、外交、思想和经济方面着手)
2016-12-12更新 | 10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9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中国日本俄罗斯
1990455259
1994465354
1998475549
2002486055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为什么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公众对中国“感情‘温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美国人“中国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2-11-03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