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史 > 走向整体的世界 > 全球航路的开辟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2 题号:197240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新航路开辟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1516世纪起,重商主义成为西欧的一种潮流。法王路易十一(14611483年在位),是最早的重商主义者之一。他坚持发展国家实力,以实现法国的经济独立,其信念是“由法国人经营的工业、商业和法国的航海业”,并企图与威尼斯在利凡特展开竞争。英国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以外交手段积极促进英国商业发展,在国内打击汉萨、意大利商人,在国外争取本国的商业利益。西欧国王对商业资本更为重要的支持是在海外。在巨大海外利益的驱动下,各国诉诸武力,在美洲、亚洲、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上展开了激烈的商业争夺。

——摘编自罗翠芳《商人资本国际流动与近代西欧社会经济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近代早期重商主义潮流的历史影响。
22-23高二下·黑龙江哈尔滨·期末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后,欧亚大陆的这种平衡状态逐渐为由新兴的西方促成的全球性一体化状态所取代,这种一体化状态在19世纪时发展到顶点,转而导致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霸权。20世纪的历史,实质上是日甚一日地反对世界霸权的历史,是西方的技术和思想的迅速传播迫使人们冒险探索一条通向新的世界平衡的道路的历史。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参与国际体系是一个连续的互动过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空中国基本上参与了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开始建立与各项国际制度的广泛联系。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身份发生变化的标志。中共十八大召开后,更是提出了全球治理的理念。在此过程中,中国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

——摘编自杨静《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历史进程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全球一体化的实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的表现及意义。
2022-10-14更新 | 1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辟前

甲: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一方面,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另一方面,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鉴于此,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

乙:14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因此加快了船的航行速度。这样,船身增大了,速度加快了,操纵也更加灵便了。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不久星盘被更廉价的象限仪所代替。而象限仅是确定经度所必需的仪器。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当时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开辟中

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如果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并说明材料一对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的史料价值及其史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2)为了更全面地探究新航路开辟,在材料一、二的基础上,请你再分别为材料一、二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并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
2023-04-11更新 | 1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材料二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亚。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是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英国侵入印度后,仅在1757—1815年的五十八年间,就从印度总共榨取了约十亿英镑的财富。仅利物浦一地的奴隶贩子在1783—1793年的十年间,就贩卖奴隶三十五万多人,赚得一千五百多万英镑。

(1)材料一中“地理上的发现”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归纳地理大发现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欧洲的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殖民主义有何评价?
2021-03-31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