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206470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创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宪法大纲》(以下简称《宪法大纲》)。《宪法大纲》总结了中国人民创建革命政权的经验,指明了革命发展的方向。在政权性质上,《宪法大纲》照搬苏联宪法的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任何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这种剥夺中间势力权利的“左”倾错误,使中间势力的革命积极性受到很大挫折。

——摘编自王慧娟《<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中存在的局限初探》

材料二   新中国自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以后,1975年全面修改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1978年宪法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内容也不能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1979年年初,中央开始酝酿对宪法进行全面修改,1982年12月 4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后不同阶段,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对宪法又进行了五次修改。

——摘编自黄宇菲《百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颁布的作用及局限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现代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国家结构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两者在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王制是典型的“家天下”,而帝制在“家天下”中注入了一些“公天下”的成分。相对来说,后者更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摘编自商爱玲、张鸿《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政治实践具有独创性,以建立广泛的、包容各阶级各阶层的民主参与为中心,进行了普选制的民主选举实践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如在选举前通过协商的方法,各方联合提出候选人,利用共产党的组织和威望,做群众的工作,在选举后实行共产党员退出及增聘党外人士的方式,以保证“三三制”的比例落到实处。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民主实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备注:三三制,是指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摘编自汪朝光《民族抗战与革命建政——中共的抗战崛起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帝制”国家结构的基本特点,并谈谈帝制中“公天下”因素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政治实践有何历史意义。
2022-09-28更新 | 26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2024-01-22更新 | 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时任组织部长的陈云也适时地提出了“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的政策。1939年,在中央发出《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后,党便注重同社会高级知识分子、知名人士进行接触,按照“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原则,从招揽的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中提拔中、初级干部。在抗战期间,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边区政府创办的党校、军政学院、工青妇等各类干部学校,以及有关民族干部、行政干部的学校培养、储备了大量干部人才,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安晓泓《试论延安时期选拔培养干部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时间举措
1953中共发出《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规定》
1978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宣告恢复成立
1979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要求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1979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通知
1983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领导班子“四化”建设的八年规划》
1993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开通了第一个举报中心电话

材料三   1999年3月,中组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要求进 一步加大公开选拔工作的力度。2000年6月,中央批准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在新提拔同级干部中的比例"。2002年7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之一被正式写入《干部任用条例》。其他如任职试用期制、竞争上岗、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也是经过基层的探索而 逐步在更广的范围内为各地所采用的,从整体上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进程。

——摘编自王玉祥《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动力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完善干部选拔制度的举措。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2023-11-20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