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文学艺术(魏晋-隋唐)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5 题号:20677534
《七步诗》真伪辨

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的“曹植七步成诗”已广为人知,讲述了曹丕因曹植与之争太子之位而耿耿于怀,称帝后欲暗害而不得的故事。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注:杀)(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注:豆茎, 可作柴烧)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曹植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建安”一词来源于当时的 (     )(单选)
A.谥号B.庙号C.年号D.尊号
2.《世说新语》的记载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 (     )(单选)
A.半个世纪B.两个世纪C.八百余年D.两千余年

然而,后世学者对该故事的真伪一直存疑。先后提出了以下证据:

证据一:此五言六句诗非当时创作主流,风格与曹植相去甚远。曹魏时期曹植曾亲自编订自己的作品集,亦未收录。至南宋前,诸多《曹植集》皆不录此诗。直至明清时期,《七步诗》才逐渐真假难辨。

证据二:此事不见于《三国志》等正史。考《三国志》等文献,曹丕称帝后与曹植见面不过三次,无一次符合《世说新语》所载场景。

证据三: 《世说新语》本身,编纂过程乃采汉晋以来轶闻小说加上刘义庆的创作综合而成。唐代刘知几曾评此书“皆载调谑小辩,嗤鄙异闻。虽为有识(者)所讥,颇为无知(者) 所悦”。

证据四:郭沫若曾说: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而且如果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依然也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

3.以上证据分别通过哪些角度对“七步诗”故事提出质疑?
4.以上证据是否足以证伪“七步诗”真实性?   

故事虽然存疑,但其产生与流布也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

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 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当时诸多汉译佛典)都不约而同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颂16字自赞偈。……《七步诗》关键词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用铁釜在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

——李小荣《<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七步诗》的出现和传播与曹氏父子在历史上形象的变化互为因果。晋室东渡后,北方为少数民族统治。隅居江南的中原人心怀不满,开始出现曹操“篡逆”之说,只因东晋地处一隅,情势同于蜀汉而殊于曹魏。贬曹之风对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起了导向作用。南宋时期,朝廷开始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亦不足为怪,《七步诗》开始为一些《曹植集》收录,亦在此时。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整理自宋战利《<七步诗>托名曹植考》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七步诗故事的产生与流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6.通过时代与故事产生、流布之间的关系,可以最典型地体现出怎样的唯物史观?(     )(单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语言文字与文明发展紧密相联。某校语言文字研究社围绕“语言文字与文明”的主题展开探讨,搜寻到以下材料。

1.请将下列图片所示的古文字与表格中的说明相匹配(填选字母)
古代文字相关描述

①用于书写罗马法

②可能载有玉米神的崇拜

③出土于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的城邦遗址

④可以佐证早期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⑤有助于研究中华民族早期国家的发展

2.下图是北魏皇帝拓跋焘祭祖时铭刻的汉字祝文,内容为“维太平真君四年 癸未岁 七月廿五日 天子臣焘 使谒……”,发现地点在内蒙古东北部的嘎仙洞石壁上。据此能够佐证北魏统治者(     )(双选)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
A.起于长城以北B.与汉民族同源C.接受中原文化D.统一黄河流域
3.16世纪,马丁·路德将圣经《新约全书》从拉丁文翻译成德文。这直接推动了德意志(     
A.科学革命发生B.民族教会出现C.民族国家建立D.统一国家诞生
4.语言文字的传播促进了文明的交流。研究社为探究这种历史现象,制作了三块展板。

(1)展板一中的“□□□□”应填写(     )(单选)
A.腓尼基人       B.阿拉伯人       C.雅利安人       D.苏美尔人
(2)展板二中,《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创作时代相当于中国的(     )(单选)
A.魏晋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3)依据展板三,请对下列有关英语传播的叙述作出判断。(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
①英国首开欧美航线,将英语传到美洲。(     
②工业革命的拓展推动了英语的传播。(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冲击了英国的霸权地位。(     
④英国创建东印度公司展开殖民活动,扩大英语影响。(     
5.综合以上探究,谈谈语言文字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2024-01-11更新 | 39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七步诗》真伪辨

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的“曹植七步成诗”已广为人知,讲述了曹丕因曹植与之争太子之位而耿耿于怀,称帝后欲暗害而不得的故事。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注:杀),(曹植)应声便为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注:豆茎,可作柴烧)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曹植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建安”一词来源于当时的:(     
A.谥号 B.庙号   C.年号 D.尊号
(2)《世说新语》的记载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     
A.半个世纪 B.两个世纪
C.八百余年 D.两千余年

然而,后世学者对该故事的真伪一直存疑。先后提出了以下证据:

证据一:此五言六句诗非当时创作主流,风格与曹植相去甚远。曹魏时期曹植曾亲自编订自己的作品集,亦未收录。至南宋前,诸多《曹植集》皆不录此诗。直至明清时期,《七步诗》才逐渐真假难辨。

证据二:此事不见于《三国志》等正史。考《三国志》等文献,曹丕称帝后与曹植见面不过三次,无一次符合《世说新语》所载场景。

证据三:《世说新语》本身,编纂过程乃采汉晋以来轶闻小说加上刘义庆的创作综合而成。唐代刘知几曾评此书“皆载调谑小辩,嗤鄙异闻。虽为有识(者)所讥,颇为无知(者)所悦”。

证据四:郭沫若曾说: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而且如果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依然也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


(3)以上证据分别通过哪些角度对“七步诗”故事提出质疑?
(4)以上证据是否足以证伪“七步诗”真实性?

故事虽然存疑,但其产生与流布也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

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当时诸多汉译佛典)都不约而同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颂 16字自赞偈。……《七步诗》关键词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用铁釜在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

——李小荣《<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七步诗》的出现和传播与曹氏父子在历史上形象的变化互为因果。晋室东渡后,北方为少数民族统治。隅居江南的中原人心怀不满,开始出现曹操“篡逆”之说,只因东晋地处一隅,情势同于蜀汉而殊于曹魏。贬曹之风对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起了导向作用。南宋时期,朝廷开始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亦不足为怪,《七步诗》开始为一些《曹植集》收录,亦在此时。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整理自宋战利《<七步诗>托名曹植考》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七步诗故事的产生与流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6)通过时代与故事产生、流布之间的关系,可以最典型地体现出怎样的唯物史观?(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022-12-22更新 | 1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