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20747631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粮食自给日益困难,最终形成“仰食他省客米”的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江田赋)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通“徭”)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枭纻,嘉湖之丝纾,皆恃此女红末叶,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二   松江府、太仓府、海门厅、通州并所属各县逼近海滨,率以沙涨之地宜种棉花,是以种棉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食全赖客商贩运……究其种棉而不种稻之故并非沙土不宜于稻,盖缘种棉费用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小民惟利是图。

(浙江籍官员张海珊曰)吾里滨太湖自前明以来,时患水警……向籍楚蜀籼米接济。

——据[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


分析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仰食他省客米局面出现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唐朝中后期和明朝中后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直到唐前期,粟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次是麦……从唐中叶起,由于北人南迁……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等,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开始占了首位,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益州号称“州之瑰宝”,和扬州地区并称为“扬一益二”,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籽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主要粮食生产的重大变化及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中后期和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不同影响。
2021-07-14更新 | 1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   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类别企业创办人时间地点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上海
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1878唐山开平镇
汉阳铁厂张之洞1890汉阳

材料三   根据发动工业化的主体,世界大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民间发动的工业化,以美国为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渐进式的从轻纺工业到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工业,经历的时间较长,比较协调,效益较好。第二种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以前苏联为典型,以计划经济为主,有领导有计划地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三种是民间和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其特点是民间和政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的英国工业革命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根据洋务运动的失败结果,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
(3)据材料三、你认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属于哪一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
2024-05-19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帝把“三藩”、河务、漕运当作首先要解决的大事。黄淮运交织于苏北一隅,黄淮泛滥,倒灌入运,使运河阻塞,影响漕粮的运输。如果漕粮不能按时运到北京,就立即会引起混乱、恐慌。1677年,在平定“三藩”的战争中赢得优势之后,康熙帝开始大规模治河。河督靳辅在治河时,积极听取劳动人民的意见,“无论绅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莫不虚心采择,以期得当”。治河的第一阶段从1677年至1683年,数年之间,完全治理了高家堰与黄河的其他决口,使黄淮各归故道。第二阶段从1683年至1688年,工程往上游稍稍转移,在河南一带,筑堤修坝,以保护堤岸,防水冲刷。治河十余年,大见成效,苏北一带长期被水淹没的大片土地变成了可耕的肥沃土地。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年间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年间大规模治理黄河大见成效的原因。
2023-12-05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