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疆域的奠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20998208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帝把“三藩”、河务、漕运当作首先要解决的大事。黄淮运交织于苏北一隅,黄淮泛滥,倒灌入运,使运河阻塞,影响漕粮的运输。如果漕粮不能按时运到北京,就立即会引起混乱、恐慌。1677年,在平定“三藩”的战争中赢得优势之后,康熙帝开始大规模治河。河督靳辅在治河时,积极听取劳动人民的意见,“无论绅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莫不虚心采择,以期得当”。治河的第一阶段从1677年至1683年,数年之间,完全治理了高家堰与黄河的其他决口,使黄淮各归故道。第二阶段从1683年至1688年,工程往上游稍稍转移,在河南一带,筑堤修坝,以保护堤岸,防水冲刷。治河十余年,大见成效,苏北一带长期被水淹没的大片土地变成了可耕的肥沃土地。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年间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年间大规模治理黄河大见成效的原因。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在已归附的边疆民族聚居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前人开创的羁縻政策。羁縻府州长官由当地部族首领担任并以传统方式处理本族内部事务,其职位可以世袭,但须经朝廷册封任命,接受所在边州长官的军事征调,并向朝廷进贡。这一制度符合当时西南社会的实际状况,进而巩固唐朝的西南边陲。

——摘编自邓仕海《唐代西南边政与边吏研究——以剑南道为中心》等

材料二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执行国家的政令和律法,承担国家规定的赋税,建立国家正统的儒学教育体系。随着制度障碍的打破,人口大规模流入垦殖,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相互交融及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改土归流对于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羁縻府州制度在西南地区得以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实施的意义。
2024-01-28更新 | 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注重加强对地方和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 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 为细密,且调整变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二 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特点,元朝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 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 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 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的“新体制”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体制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概括其治理边疆地区 的特点。
2023-01-19更新 | 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把个人忠诚置于一切官僚体系之上,重赏效忠于他的那些人。他的习惯做法是:挑选聪明而野心勃勃的官员,通过向其询问其他官员的情况来考核他们。如果他们通过考验,雍正就会迅速提拔他们,让他们负责中国特别敏感的行政区域。也是在雍正统治时期,朝廷往日的非正式耳目体系、机关,变成了政府常设机构。和他父皇一样,雍正也非常依赖仅供他阅读的密折。

——【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雍正帝加强皇权和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清两朝中央政权是如何加强对西南地区管辖的。

材料二   如果把历史轨迹简化为一条曲线,则康熙二十四年的自主“四口通商”(即广东澳门、福建厦门、浙江宁波和江苏松江),与鸦片战争之后的被迫“五口通商”,可以看做是这条曲线的两个波峰,在这两个波峰之间,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凹陷线。史家一般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当作这条凹陷线的“拐点”,拐入某个无法预计的弯道甚至死角。

——摘编自邓文初《中华帝国的拐点:从开放海禁到一口通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家将乾隆二十二年当作凹陷线的“拐点”的原因。结合世界经济新形势的发展,简述 “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凹陷线”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1-05-15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