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两次鸦片战争 >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背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2076184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这座中国的经济重镇,曾经有很多称号: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现代中国的钥匙,而现在大家最熟悉的称号应该就是魔都了。

情景一:1832年,有一艘“阿美士德”英国船只在中国海域出现,经过了广东、厦门、福州、宁波,最后出现在上海的吴淞口外,这艘外籍船在吴淞口外停留18天,船上的人看似“守法”,不做买卖,也不和百姓接触,却对上海一带的交通进行了缜密的调查,阿美士德号最后也离开了上海,但是却在《船行报告书》中发出预言:“在不久的将来,黄浦江畔的滩涂上,将矗立起一座东方大都会。”

情景二:184511月,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规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租地方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等内容,宣告英租界的辟设。美、法两国也紧随英国之后相继辟设租界。

情景三:上海扮演的是城市的角色。但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较,上海却是发达的,双层的巴士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煤气路灯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上海原本女子的裹脚,男子的发辫都发生的极大的变化,人们追求自由追求平等新思想新风尚。这些使得人们向往上海并沉迷其中。



(1)通过情景一、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船行报告书》为何会发出“在不久的将来,黄浦江畔的滩涂上,将矗立起一座东方大都会。”的预言?
(2)通过情景二、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上海获得哪些特权?客观评价列强侵略上海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通过情景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该时期上海社会生活有哪些新变化?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材料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请回答:
(1)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2019-01-04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学习历史就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古往今来,历史上有许多的“大变局”,很大程度上这些大变局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材料一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殷周之变”的重要意义已广为人知,但“周秦之变”却未受到同等的重视。其实,“周秦之变”对二千年来中国的现实影响,实在不在“殷周之变”以下。如果说中国文明植根于“殷周之变”,那么,“周秦之变”就给它划定了生存发展的格局,其文化意义也一直在这种社会结构中顽强地释放出来。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

材料二   500年共出现3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于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签署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将它们宣称拥有的土地分成两半球;明王朝处于“弘治中兴”(1488-1505年),但已经无法在宏观上逆转半个世纪前“土木之变”(1449年)导致的由盛转衰。随着西方文明的全面崛起,其他文明相对衰落已成定局。第二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于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工业革命在英国发轫,为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曹冬英《历史视阈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一18世纪时中国与西方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不同之处。
2024-01-23更新 | 1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政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カ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美国海军参谋长赫尔伯特在仔细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军事能力后指出,虽然中国陆军战斗力较弱,但中国海军应该稳操鸭绿江海战(指黄海大战)之胜券,因为不论从防御方面还是从进攻方面看,中国战舰的能力都较日本舰队优越。他甚至暗示,中国舰队的某些装备过于先进:“中国应在一点上充满自信,即如果她的军舰上装配的是普通炮弹而不是穿甲弹,她反而更有可能赢得这场海战”,至少,“如果她的军舰装备了更多的快射炮,那她则无疑会赢得这场海战”。著名海军理论家曼翰也提出,由中国舰队发射的一枚直径12英寸的炮弹对敌手显示了如此大的摧毁力,“由此说明,如果中国射手(在战斗中)瞄准得再精确一点,中国舰队本可赢得这场海战的全部胜利”。

——孟悦《什么不算现代?一一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

材料三 当日本自1868年进入著名的明治维新阶段时,被后人称为“洋务运动”的企业至少已有了十年之久的尝试。被称为“现代化”的那些实践及其成果一有组织地翻译西书计划(1867年)、科技人才的搜罗、外籍技术人员的聘请、现代工业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蒸汽机的制造和运用(1863年)、运用工业科技进行的武器制造一一都早于明治维新。毫不奇怪,直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前,清帝国的洋务运动企业的许多军事生产的技术指标都高于日本的同类企业

——孟悦《什么不算现代?一一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


(1)材料一认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分别简述你对“两方面都有理由”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3)清政府在不同的背景下,两场战争均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共同问题?从这两场战争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021-04-19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