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辛亥革命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 题号:21679674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人民逐渐觉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二

材料三   下表为《新青年》重大事件表。

时间《新青年》重大事件
1915年9月上海创刊,每期发行1000份;作者主要是陈独秀
1916年9月《青年杂志》更名《新青年》出版
1917年初编辑部迁往北京,北京大学教员和学生轮流主编
1918年使用白话文和新标点,每期发行量达到15000多份;《庶民的胜利》发表
1919年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作者是来自全国其他地方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
1923年成为中共中央纯理论机关季刊
1926年7月终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了哪些规定?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开办的产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15年左右荣氏家族产业得以崛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民族关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自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治理边疆的措施,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的内涵。
2021-04-01更新 | 10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人心目中,“礼”是“准则法”,是法律规范的根本原则或灵魂,法律应该符合道德。法律与道德在运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问题主要是指当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的取舍问题:是严守法律而违逆道德?还是严依道德而修正法律?自汉唐始便以法律的让步来解决,屈法律而全道德,使体现宗法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法律规范同时要执行道德的职能,法律公然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坏了自己的尊严而开方便之门。

——摘编自许世英等《中国古代法制中的法律与道德》

材料二   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开庭富有浓厚的宗教仪式的色彩。法官高居法庭正中,身着黑色法官袍,头戴披肩的假发,宛如教堂壁画里传教布道的上帝。法庭的布置,严格的出场顺序,尊敬的辞令,手按《圣经》念出发自肺腑的誓言。像宗教仪式一样被戏剧化了的法律的各种仪式会唤起人们对法律的忠诚本质。在西方法律制度中,正如在西方宗教制度中一样,延续的历史意识相对较强,以致剧变也被有意识地解释成为保存和贯彻过去的观念、原则所必须的。法律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是已经被权威者载入成文法的各项条款,或是前任法官在类似的情况下所作的判决,以及其他的权威渊源。《摩西十诫》中禁止杀人、通奸、偷窃、作伪证和欺诈等戒条成为建立各个法律部门的基础。这是法律的宗教性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张冉《试论宗教对西方法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法制理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宗教伦理对西方法律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03-30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西学东渐”发展阶段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的情况

第一阶段18001839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皇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
第二阶段18401860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长技”……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政府所重视
第三阶段18601895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四阶段18951900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材料二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18231901),1872年《筹议海防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人对待西学态度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面对“三千余年一大变局”,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做了哪些探索。
2023-12-23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